“前四史”对诗赋歌谣的采用
发布时间:2022-02-05 04:08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含司马彪的《后汉书志》)和陈寿的《三国志》,为“二十四史”代表性的著作。“前四史”作为史书,采录了大量的诗赋歌谣等文学作品。这一现象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前四史”诗赋歌谣采用概况考察。本部分逐次对“前四史”中《诗经》与先秦逸诗、私人之诗、抒情赋与讽喻赋、郊庙歌辞、民歌、私人之歌以及民谣的采录情况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考察,简略地讨论了诗赋歌谣在史书中出现的基本情况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第二部分,诗赋歌谣在“前四史”中的分布。本部分对“前四史”采录诗赋歌谣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和比较,探讨了诗赋歌谣在“前四史”中的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进而对当时相关的历史文化及社会风俗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考察。第三部分,探讨“前四史”采录诗赋歌谣的原因及意义。本部分论述秉承传统的司马迁等人在处理和采用诗赋歌谣等文学资料时的主客观因素,以及在史书中的具体表现,进而从多个角度肯定了“前四史”采录诗赋歌谣的意义和功用。本文对“前四史”采录诗赋歌谣的基本情况进行系统的考察研究,探讨诗赋歌谣这些文学作品...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前四史”诗赋歌谣采用概况考察
一、“前四史”中的诗
(一) “前四史”对《诗经》的征引
1、史书作者直接引用《诗经》
2、史书中的人物引用《诗经》
(二) “前四史”对先秦逸诗的采录
1、可确定为《诗经》逸诗者二
2、体例相近,疑是《诗经》逸诗者七
3、体例不同,疑非《诗经》逸诗者一
(三) “前四史”对当时私人之诗的收录
二、“前四史”中的赋
(一) “前四史”收赋概况
(二) 两种类型:抒情和讽喻
三、“前四史”中的歌
(一) 郊庙歌辞
(二) 民歌
(三) 私人所作歌
四、“前四史”中的谣
(一) “前四史”收谣概况
(二) 谣的神秘色彩及现实批判性
第二章 诗赋歌谣在“前四史”中的分布特征
一、“两汉书”多引《诗经》
二、《史记》、“两汉书”多录时人作品
三、《汉书》注重郊庙歌辞
四、“两汉书”多收童谣
五、诗赋歌谣在“前四史”中呈抛物线状分布
第三章 “前四史”采录诗赋歌谣的原因及意义
一、“前四史”注重采录诗赋歌谣的原因
(一) 重视《诗》教的文化传统
(二) 文献资料的继承和采录
(三) 才兼文史的史家笔风
(四) “鉴往资治”的修史理念
二、“前四史”采录诗赋歌谣的意义
(一) 丰富了史书的文学性,更利于史书理念的传达
(二) 深入人物内心,更生动地塑造了历史人物形象
(三) 更真实地交代了诗赋歌谣与历史事件的诱发关系
(四) 保存了大量诗赋歌谣等文学文献资料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谶纬与汉代童谣[J]. 詹苏杭.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06)
[2]论司马迁的赋家心态[J]. 姚军.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02)
[3]班固《汉书》引用《诗经》浅析[J]. 韩莉. 凯里学院学报. 2009(01)
[4]汉代风俗文化与汉诗[J]. 昝风华. 德州学院学报. 2008(03)
[5]《史记》引《诗》考[J]. 孙亮.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05)
[6]论两汉的“歌诗”与“诗”[J]. 戴伟华. 学术研究. 2008(02)
[7]班固《诗》学渊源试论[J]. 王珏.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05)
[8]《史记》与汉魏晋诗歌[J]. 常昭. 青海社会科学. 2007(05)
[9]汉史之诗:《史记》、《汉书》叙事中的诗歌含义[J]. 柯马丁,林日波.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7(03)
[10]汉代《诗经》历史化解读的诗学意义[J]. 毛宣国. 文学评论. 2007(03)
博士论文
[1]汉赋与汉代《诗经》学[D]. 金前文.华中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两汉书》引《诗经》研究[D]. 郝丽艺.河北师范大学 2009
[2]《汉书》的《诗经》学研究[D]. 王红娟.黑龙江大学 2009
[3]两汉时期谣言与统治阶级的应对策略[D]. 陈绪忠.内蒙古大学 2009
[4]西汉郊庙乐府研究[D]. 赵颖畅.北京师范大学 2008
[5]谶纬与两汉政治[D]. 彭越.广西师范大学 2007
[6]班固《诗经》师承考[D]. 关小彬.首都师范大学 2007
[7]汉《郊祀歌》与汉武帝时期的郊祀[D]. 许倩.河北师范大学 2005
[8]谶纬与汉乐府[D]. 詹苏杭.陕西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14530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前四史”诗赋歌谣采用概况考察
一、“前四史”中的诗
(一) “前四史”对《诗经》的征引
1、史书作者直接引用《诗经》
2、史书中的人物引用《诗经》
(二) “前四史”对先秦逸诗的采录
1、可确定为《诗经》逸诗者二
2、体例相近,疑是《诗经》逸诗者七
3、体例不同,疑非《诗经》逸诗者一
(三) “前四史”对当时私人之诗的收录
二、“前四史”中的赋
(一) “前四史”收赋概况
(二) 两种类型:抒情和讽喻
三、“前四史”中的歌
(一) 郊庙歌辞
(二) 民歌
(三) 私人所作歌
四、“前四史”中的谣
(一) “前四史”收谣概况
(二) 谣的神秘色彩及现实批判性
第二章 诗赋歌谣在“前四史”中的分布特征
一、“两汉书”多引《诗经》
二、《史记》、“两汉书”多录时人作品
三、《汉书》注重郊庙歌辞
四、“两汉书”多收童谣
五、诗赋歌谣在“前四史”中呈抛物线状分布
第三章 “前四史”采录诗赋歌谣的原因及意义
一、“前四史”注重采录诗赋歌谣的原因
(一) 重视《诗》教的文化传统
(二) 文献资料的继承和采录
(三) 才兼文史的史家笔风
(四) “鉴往资治”的修史理念
二、“前四史”采录诗赋歌谣的意义
(一) 丰富了史书的文学性,更利于史书理念的传达
(二) 深入人物内心,更生动地塑造了历史人物形象
(三) 更真实地交代了诗赋歌谣与历史事件的诱发关系
(四) 保存了大量诗赋歌谣等文学文献资料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谶纬与汉代童谣[J]. 詹苏杭.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06)
[2]论司马迁的赋家心态[J]. 姚军.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02)
[3]班固《汉书》引用《诗经》浅析[J]. 韩莉. 凯里学院学报. 2009(01)
[4]汉代风俗文化与汉诗[J]. 昝风华. 德州学院学报. 2008(03)
[5]《史记》引《诗》考[J]. 孙亮.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05)
[6]论两汉的“歌诗”与“诗”[J]. 戴伟华. 学术研究. 2008(02)
[7]班固《诗》学渊源试论[J]. 王珏.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05)
[8]《史记》与汉魏晋诗歌[J]. 常昭. 青海社会科学. 2007(05)
[9]汉史之诗:《史记》、《汉书》叙事中的诗歌含义[J]. 柯马丁,林日波.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7(03)
[10]汉代《诗经》历史化解读的诗学意义[J]. 毛宣国. 文学评论. 2007(03)
博士论文
[1]汉赋与汉代《诗经》学[D]. 金前文.华中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两汉书》引《诗经》研究[D]. 郝丽艺.河北师范大学 2009
[2]《汉书》的《诗经》学研究[D]. 王红娟.黑龙江大学 2009
[3]两汉时期谣言与统治阶级的应对策略[D]. 陈绪忠.内蒙古大学 2009
[4]西汉郊庙乐府研究[D]. 赵颖畅.北京师范大学 2008
[5]谶纬与两汉政治[D]. 彭越.广西师范大学 2007
[6]班固《诗经》师承考[D]. 关小彬.首都师范大学 2007
[7]汉《郊祀歌》与汉武帝时期的郊祀[D]. 许倩.河北师范大学 2005
[8]谶纬与汉乐府[D]. 詹苏杭.陕西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145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614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