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十六国立国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9 04:12

  本文关键词:十六国立国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十六国政权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各族建立的政权为出发点,分别研究其政权的特殊性,又从十六国发端与影响为落脚点,概述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政权建设共性。 第一部分,从五个主要少数民族的发展史出发,逐个介绍了各个民族的迁徙情况,也归纳了十六国的统治特点,第二部分,论述每一个政权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具体表现,归纳出立国模式的创新之处与沿袭之处,通过十六国的新措施和传统的措施进行对比,更加全面的分析和认识十六国立国模式。第三部分主要讲述十六国立国模式的作用,先介绍对转变民族观念的意义,再讲其对民族发展的影响,包括对当时各族的影响,以及对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长远影响。
【关键词】:十六国 政权建设 少数民族 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3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6
  • 前言6-12
  •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6
  • 二、 学术史回顾6-9
  •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基础9-12
  • 第一章 十六国的立国背景与统治形势12-24
  • 第一节 汉晋以来五胡内迁浪潮12-18
  • 一、 五胡各族的发展概况12-14
  • 二、 少数民族纷纷在中原建立政权的原因14-16
  • 三、 各国政权性质分析16-18
  • 第二节 十六国时期的北方局势18-24
  • 一、 “五胡乱华”后的民族政策19-21
  • 二、 十六国政权更替频繁的政局特点21-24
  • 第二章 十六国国家政权的建设模式24-46
  • 第一节 沿袭魏晋与立国新制24-32
  • 一、 职官制与选举制24-26
  • 二、 胡汉分治与以军统民26-29
  • 三、 十六国政权的政治模式29-32
  • 第二节 尚文重法与联汉争统32-40
  • 一、 文化建设与法制建设32-35
  • 二、 正统之争与汉臣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35-37
  • 三、 十六国政权建设的文化模式37-40
  • 第三节 重农政策与佛学思想40-46
  • 一、 劝课农桑与设置农官40-42
  • 二、 佛是戎神42-43
  • 三、 十六国政权的经济模式与思想模式43-46
  • 第三章 论十六国立国模式46-53
  • 第一节 立国模式的现实作用46-49
  • 一、 华夷之辨的“辩”与“变”46-48
  • 二、 “五胡乱华”的认识48-49
  • 第二节 十六国模式的历史影响49-53
  • 一、 丰富了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49-50
  • 二、 发展了古代骑兵军事思想50-51
  • 三、 加速了民族迁徙与民族交融51-53
  • 参考文献53-55
  • 致谢55-56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石;高然;;近十年来中国古代王朝民族政策研究综述[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杨炳祥,陈金凤;十六国时期胡汉合作的再认识[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3 张俊飞;;从年号看十六国政权之文化与政治取向[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王素香;;十六国胡族政权封建化问题初探[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黄烈;;五胡汉化与五胡政权的关系[J];历史研究;1963年03期

6 王希恩;五胡政权中汉族士大夫的作用及历史地位[J];兰州学刊;1986年03期

7 蒋福亚;十六国时期的民族斗争及其实质[J];民族研究;1980年05期

8 彭丰文;;试论十六国时期胡人正统观的嬗变[J];民族研究;2010年06期

9 彭丰文;;论十六国时期胡人政权速亡原因及其历史启示[J];史学集刊;2012年03期

10 张敏;自然环境变迁与十六国政权割据局面的出现[J];史学月刊;2003年05期


  本文关键词:十六国立国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65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4965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7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