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王朝边疆经略与宜州治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两宋时期王朝边疆经略与宜州治理研究
【摘要】:唐宋时期的宜州,对内处“群蛮之腹”, 对外还有着“控群舸、昆明等十五部,为岭南要害地”的作用,若治理好宜州,可以加强宋朝在西南边疆的防御力量。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太宗趁交趾政权出现内乱出兵越南,企图重新掌控交趾,但是战争的失败,使得宋朝在岭南地区一直推行着“安边弭兵”的政策,以缓和宋朝与交趾的关系,这种局面直到侬智高乱后才有所转变。受“安边弭兵”政策的影响,太宗、真宗时期对宜州的治理态度都非常谨慎。但自邵华上奏控制交趾、邕州和宜州等山川图经之后,地方官员对岭南地区的态度逐渐倾向于拓边,地方官员态度的转变,使得宋朝与宜州地区周边民族摩擦日趋频繁。仁宗宝元年间安化蛮乱后,使宋朝中央政府与地方官员拓边态度走向一致,对宜州的治理措施也频繁起来。神宗、哲宗和徽宗时期,在宋朝西面与南面积极推行“拓边政策”,受“拓边政策”的影响,宋朝中央政府大力对宜州进行治理。从神宗时期对交趾政策转变来看,章悖开梅山、诚融通道的开通、以及对宜州地区的治理,在一定层面上是为南征交趾做准备的,因为这一系列的整治,使得荆湖地区与岭南地区的正州连成一线,客观上缩短了岭南地区与中央联系的距离,利于国家对岭南地区信息的掌握和军事调动。南渡后,由于宋朝国势衰微,宋朝在岭南采取比较保守的政策,经济方面,通过推行“广马”政策,维持与广西地区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军事防御方面,放弃崇宁、大观、宣和年间拓边得来的土地,谨守省地;文化方面,韩璧等官员推行文教,兴办儒学,推动了宜州文化的发展;南宋后期,蒙古企图由云南突入广西的迂回包抄的策略,使得广西一跃成为宋朝的前沿阵地,理宗得到奏报后加强对宜州地区的防御建设。同时,面对宋朝不断加强对宜州控制的措施,地方蛮族也不断与王朝势力进行博弈,以维持自己在地方的统治权。宜州的发展历程,其实也是王朝势力与地方蛮族博弈的过程。研究两宋时期宋朝对宜州的治理进程,有助于我们了解宋代的国防政策与地方治理政策的关联,以及王朝势力与地方蛮族力量博弈的过程。因此,探析宋朝经略宜州的变动过程,可谓是阐释宋朝治理民族与边疆地区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两宋时期 宜州 边疆经略 地方蛮族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44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6
- 一、选题缘由8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8-9
- 三、学术史回顾9-12
- (一) 历史地理9-10
- (二) 政治史10-11
- (三) 民族史与边疆史11-12
- 四、史料概述与研究方法12-13
- 唐代宜州图13-14
- 北宋时期宜州图14-15
- 南宋时期宜州图15-16
- 第一章 安边弭兵:宋初至侬智高乱前宜州的治理16-30
- 第一节:唐至宋初时期宜州的行政建置与部族概况16-19
- 一、唐代时期宜州的行政建置16-17
- 二、唐末至宋初宜州的行政建置17-18
- 三、西原蛮18-19
- 第二节:初入宜州19-21
- 第三节:“安边弭兵”政策下的治理21-30
- 一、王朝经略的调整21-22
- 二、剿抚并用:治理少数民族22-25
- 三、地方州县治理与军事防御25-30
- 第二章 从和戎到开边:侬智高乱后至北宋末的治理30-41
- 第一节:从和戎到拓边:王朝经略的重大调整30-31
- 第二节:宜州治理与防御31-37
- 一、政区调整31-33
- 二、军事防御33-34
- 三、羁縻与镇压34-36
- 四、资源的掠夺36-37
- 第三节:地方教化37-41
- 一、兴办学校37-38
- 二、佛教的参与38-41
- 第三章 南宋时期对宜州的治理41-54
- 第一节:南宋前期的治理41-50
- 一、经济方面41-44
- 二、军事防御方面44-46
- 三、文教方面46-50
- 第二节:南宋后期的军政治理50-54
- 结语54-56
- 参考文献56-59
- 附表一:两宋时期宜州进士表59-60
- 附表二:南丹州莫氏反叛年表60-61
- 附表三:安化州蒙氏反叛表61-62
- 附表四:两宋时期宜州知州表62-64
- 致谢64-6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东;;宋代临济禅宗安庆传灯考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2 宋馥香;;浅议祝穆《方舆胜览》的编纂旨趣与特点[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谢波;;北宋对“归明人”的法律控制[J];北方论丛;2009年06期
4 朱圣钟;;凉山彝族地区主要林业资源开发史述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岳升阳;金中都历史地图绘制中的几个问题[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6 马强;论宋代历史地理学文献兴盛原因[J];图书与情报;2005年02期
7 侯阳;;从农副业专业户的出现看唐宋时期四川盆地农村家庭产业结构之变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朱英贵;;生态天府 人文蜀都(上)——试论中国成都的城市形象定位[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孙启祥;;川陕古道上的七盘岭和七盘岭诗[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金生杨;;文翁化蜀的历史反思[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泽洪;熊永翔;;佤族宗教的特质及其文化意义[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汪超;;明人夏言词与稼轩词比较刍议——以夏辛二人信州词作为中心[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周运中;;杨吴、南唐政区地理考[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4 宋馥香;;祝穆《方舆胜览》的著述旨趣及其编纂特点[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曲如意;孙文钟;;试析宋代史料笔记中医药学资料的研究价值[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赵君尧;;论宋代闽都教育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A];闽都教育与福州发展[C];2012年
7 方挺;林凤;;古籍用纸中常见的竹纸片谈[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杜芝明;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屏;两宋词雅化进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朝阳;宋代士人经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田欣;宋代商人家庭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高凡;宋代明堂礼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周小艺;兴盛、衰落与重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张成福;唐宋农民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伟婷;吴潜任官庆元府时期词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姗;晚唐“二曹”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马英菊;范成大《石湖词》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袁庚申;宋代福建刻书与文学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郑青青;越南民间信仰中的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朱丽仙;妈祖神格化的路径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欧阳秀敏;宋代占卜风气中的士人行为与心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X;南宋“中兴四大家”词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姜宾;金中都地区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大伟;11世纪到14世纪泉州与印度洋的贸易和泉州区域社会的形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18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518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