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宋代“羡余”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5 21:12

  本文关键词:宋代“羡余”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宋代 羡余 监司守臣 地方财政


【摘要】:“羡余”指两宋的地方官员在完成中央的上供任务之后的盈余财物,“进羡余”指地方官员将所掌握的盈余钱物再次进贡给中央的行为。“进羡余”现象起于唐代,兴盛于宋代,以其为切入点可以观察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深入了解宋代的地方财政与社会问题。进羡余始于唐代,唐玄宗时期进羡余开始出现,之后羡余进奉成为唐代地方官府的重要进奉项目。唐代的藩镇、诸道使臣、三司、财政使臣都有羡余进奉,“羡余”成为唐后期种类不同、名称各异的进奉物的来源。羡余进奉遍布唐后期政府的各个领域。两宋“进羡余”在不同皇帝当政时期拥有不同的规模和特点。太祖、太宗时期几乎没有羡余进献现象;真宗时期“进羡余”出现,进献规模较大,且士大夫关于进献现象的议论不多,“进羡余”尚处在合理的范围内;仁宗时期,政府财政收支陷入入不敷出的局面,“进羡余”现象进一步发展,进献规模较大,士大夫对“进羡余”现象上书激烈的批判;徽宗时期,“进羡余”风气渐成,各级官员争进羡余,由于皇帝的昏庸,政治的黑暗,这一时期关于禁羡余的讨论较少;高宗时期进羡余之风盛行,士大夫虽对进羡余多有批驳,但见效不大;孝宗继位,改革政务,严禁羡余,进羡余之风稍抑;孝宗之后,皇帝下诏禁羡余,但羡余之献有禁不止。宋代频频出现“进羡余”现象,而宋代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长时间面临入不敷出的状态。在中央大幅征调地方财赋的情况下,“羡余”何来?主要来源为:地方官员从两税及附加税入手,想方设法的增加赋税收入;在正税之外,侵夺榷盐收入、榷酒收入、榷茶收入,增加榷货税率、压榨榷利;在金属冶炼等行业巧立名目、非法征收,谋取财物,以“羡余”为名进献中央;在宋代进一步发展的工商业成为地方官员新的敛财来源,道过提高商税,对商人进行层层盘剥而获取羡余。对于羡余之献,宋代士大夫之间出现分歧,一部分反对进羡余,因反对的激烈程度不同,又分为激进的反对进羡余和温和的“不言不献”两类。激进士大夫通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羡余本于聚敛”和“伤国体,毁圣德”三个方面严厉抨击羡余进献;而温和的士大夫则通过以身作则不进羡余来抵制进羡余。支持进羡余的士大夫则揣度圣意,抛弃官德,加入进羡余的大军之中。而宋朝一些皇帝对于“进羡余”事件的态度则暧昧不清,既屡下诏书进行禁止,又对进献上来的羡余积极接纳。羡余之献对宋代社会和朝廷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是使中央政府对地方财政监督权弱化,导致地方财税征收混乱,伤害国家最底层的平民百姓。二是使官员只顾利益,知利而不知义,使皇帝视听混乱,误判经济形势不利于皇帝作出正确的决策,也使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受阻。比较之唐、宋进羡余现象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唐、宋财政状况的发展,体现出三方面的特征:一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监视逐渐弱化,二是地方政府逐渐拥有了独立的财权,三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权缺少自我的保护与监督力量。
【关键词】:宋代 羡余 监司守臣 地方财政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4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绪论10-18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10-11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11-12
  • 三 研究现状12-17
  • 四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7-18
  • 第一章 “进羡余”现象的历史演变18-32
  • 第一节 唐代“进羡余”现象的演变18-20
  • 第二节 宋代“进羡余”现象的历史进程20-26
  • 第三节 宋代“进羡余”现象的特点26-32
  • 第二章 宋代“羡余钱”的来源、贮藏及用途32-47
  • 第一节 来源之一:两税及其附加税32-35
  • 第二节 来源之二:禁榷收入35-39
  • 第三节 来源之三:矿冶业和商业的收入39-43
  • 第四节 宋代“羡余钱”的贮藏及用途43-47
  • 第三章 宋代士大夫、皇帝对“进羡余”的态度47-69
  • 第一节 反对“进羡余”士大夫的主张和行动47-57
  • 第二节 赞同“进羡余”士大夫的主张和行动57-59
  • 第三节 两宋皇帝对“进羡余”的态度59-69
  • 第四章 宋代地方官员“进羡余”的社会影响69-78
  • 第一节 对中央、地方财政的影响69-71
  • 第二节 对宋代社会的影响71-78
  • 余论:从“进羡余”看唐、宋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变革78-81
  • 参考文献81-90
  • 致谢90


本文编号:5457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5457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8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