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唐代淮西镇的演变及其特点

发布时间:2017-07-16 01:08

  本文关键词:唐代淮西镇的演变及其特点


  更多相关文章: 唐朝 藩镇 淮西镇 演变 特点


【摘要】:本文运用统计、图表等分析方法,对淮西镇的演变及特点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研究,共分五章,笔者认为: 唐代淮西镇筹建于至德元载(756)十二月,但真正设立当在至德二载(757)四月至九月之间。安史之乱时期淮西镇的辖区多有增省,安史乱后才逐步稳定。李希烈反叛,辖区达到最大,至“三吴”时期,辖区基本仅限于申、光、蔡三州。淮西镇地处唐朝腹心,战略地位重要,一定程度上能左右政局。 淮西镇在吴少诚之前,人口数额已无从考。至吴少诚时期,淮西三州人口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开元时期的户数。安史乱后淮西地区经济衰败,“三吴”时期有所好转,但一遇战事,仍力不从心。淮西地区民风虽较为彪悍,但并非由胡化所致,淮西镇不具备长期割据的实力。 在淮西镇十任节度使中,李希烈是以兵变手段成为节度使的第一人,并称帝建号;李希烈之后,淮西镇进入后期的吴少诚、吴少阳、吴元济的“三吴”时期,又割据了三十余年。“三吴”时期,淮西镇文武僚佐出现“地方化”的趋势。淮西镇反割据势力长期存在,但势单力薄,无法左右节度使坚持割据的态度,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淮西镇割据的实力。淮西镇建立初,镇兵在五万人左右,战果颇丰,保全了江、淮。李忠臣时期,少量的平卢军入主淮西,并没有多大影响淮西镇兵的民族成分。“三吴”时期,淮西镇兵四五万人,并且诸将领兵各自为战,是淮西长期割据的重要原因。 李忠臣时期,朝廷对淮西镇控制减弱,导致了李希烈兵变。对此,代宗析淮西治所汴州予永平军,有所防范。建中初,德宗笼络李希烈,但没有满足他的扩张要求,又致其反叛。奉天之难后,德宗在对淮西姑息的同时也注意限制,为日后宪宗平定淮西奠定了基础。元和七年(812),宪宗抓住机遇,于元和十二年(817)终将淮西削平。建中初,河朔三镇、淄青镇拉拢淮西镇参与叛乱,实际是利用李希烈,但达成目的之后,又抛弃了李希烈,致使李希烈败亡。元和时期,,成德、淄青与淮西镇三者唇亡齿寒,这在平淮西之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元和时期,淮西镇的灭亡,真正意义上迎来了中兴。淮西镇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淮西镇孤悬河南注定了灭亡的命运;二,淮西镇不强,不具备长期割据的实力;三,淮西镇内反割据势力长期存在;四,元和时期淮西与各割据藩镇之间的“犄角之援”被切断;五,宪宗削藩决心强烈。
【关键词】:唐朝 藩镇 淮西镇 演变 特点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4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绪论9-15
  • 一、研究缘起9
  • 二、学术史回顾9-13
  •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观点13-15
  • 第一章 淮西镇的设立与区域变化15-33
  • 一、淮西镇设立前的行政格局15-17
  • 二、淮西镇的设立17-22
  • 三、淮西镇的区域变化22-29
  • (一) 安史之乱后淮西镇的区域变化23-27
  • (二) 建中乱后淮西镇的区域变化27-29
  • 四、淮西镇的地域特征29-33
  • 第二章 淮西镇的人口、经济和地域文化33-44
  • 一、人口状况33-37
  • 二、经济状况37-39
  • 三、地域文化39-44
  • 第三章 淮西镇的建制及其演变44-62
  • 一、淮西镇的节度使44-51
  • (一) 安史之乱时期的淮西节度使44-48
  • (二) 李希烈的“僭越”48-50
  • (三) “三吴”的“据地倔强”50-51
  • 二、淮西镇的文武僚佐51-59
  • (一) 文职僚佐52-55
  • (二) 武职僚佐55-59
  • 三、淮西镇的镇兵59-62
  • (一) 安史之乱时期的淮西镇兵59-60
  • (二) “三吴”时期的淮西镇兵60-62
  • 第四章 淮西镇与中央及其他藩镇的关系62-74
  • 一、淮西镇与中央的关系62-66
  • 二、淮西镇与周边藩镇的关系66-70
  • 三、淮西镇与其他藩镇的关系70-74
  • 第五章 淮西镇的灭亡与元和中兴74-81
  • 一、元和前期的藩镇形势74-76
  • 二、元和中兴76-77
  • 三、淮西镇的灭亡及其原因77-81
  • 结语81-83
  • 附录一:《淮西镇区域沿革表》83-86
  • 附录二:唐宪宗元和时期淮西镇地理位置示意图86-87
  • 主要参考文献87-90
  • 致谢9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慧庆;唐代治理北东边疆的重要机构平卢节度使[J];北方文物;1991年04期

2 程志;;论中唐藩镇的本质和作用[J];东北师大学报;1986年06期

3 张国刚;;唐代藩镇军队的统兵体制[J];晋阳学刊;1991年03期

4 赵振华;杨元卿墓志与唐平定淮西[J];考古与文物;2002年04期

5 江晓敏;唐宋时期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J];南开学报;2003年05期

6 樊文礼;试论唐河朔三镇内外矛盾的发展演变[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7 曾超;试论唐代防秋兵的地位及其影响[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郝黎;唐代淄青镇的特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王赛时;唐朝军队结构的变化与骄兵悍将的形成[J];齐鲁学刊;1988年05期

10 杨文春;;淮西割据与唐德宗朝政治关系略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德军;唐代中原藩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效锋;唐代中期战争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464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5464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f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