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叔孙通儒学入仕实践的意义——兼论司马迁对叔孙通的评价
本文关键词:论叔孙通儒学入仕实践的意义——兼论司马迁对叔孙通的评价
【摘要】:叔孙通在坚持儒者身份的前提下,以知时而变的仕宦原则进行儒学入世实践。这种实践主要体现在制礼著书以尊王扬礼,教化儒生及荐生为官等活动,是从制作典章制度到建设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儒学入仕实践,开儒生群体事君之滥觞,具有首创性及奠基性。联系司马迁对叔孙通的肯定,以及司马迁自身的儒学实践,可以看出,相比儒经传授,司马迁更注重儒学入仕实践所产生的社会功用,其政治哲学思想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关键词】: 叔孙通 司马迁 儒学实践 《史记》
【分类号】:K204.2
【正文快照】: 谈起汉代儒学史上有名的儒学家,一般都会首提董仲舒,而对叔孙通却置若罔闻。当下众多思想史或儒学史的书写,对于叔孙通多略而不论或仅提及而已,中国知网所录关于叔孙通研究的单篇论文也不多,足见学界对叔孙通的关注有限。现存关于叔孙通的记载,《史记·叔孙通传》最为详细,《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胜东;;《乐记》与柏拉图音乐美学思想比较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22期
2 刘振华;;试析傩礼中方相氏的地位嬗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3 王海;张利军;;伯唐父鼎与周穆王治理荒服犬戎[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4 舒秀明;廖艳;林殷;张聪;张玉苹;张煜;;试论《备急千金要方》四时五味观的“时”与“味”[J];北京中医药;2013年12期
5 王玲娟;龙红;;古典文献艺术类名物词刍议[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6 袁济喜;;中国文论的“问道”与“原道”[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7 李发;向仲怀;;先秦蚕丝文化论[J];蚕业科学;2014年01期
8 阚绪良;代少杰;;“红太阳”喻义的来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9 孙鹏;徐克谦;;民俗学视角下管晏“不死”故事的比较探析——以孔子的评价为中心[J];管子学刊;2014年01期
10 李长泰;;论先秦儒家自然生态观对德性论的构建[J];管子学刊;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联赏;;朱元璋对明代冕服制度的影响[A];明太祖与凤阳[C];2009年
2 杨赛;;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及其理论体系[A];文化复兴:人文学科的前沿思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12年
3 邓志伟;;孟子的同心观[A];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创新——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12年
4 姜建红;;《汉语大词典》因假借误释词条举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孙尊章;徐凌;;“不以其道得之”再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李传军;;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报应、地狱及忏悔观念的传播与影响[A];山东省民俗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杨安琪;刘临安;;明清北京御街千步廊空间特点研究[A];2014年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8 孙孝忠;;论《淮南子》六禽戏[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四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9 邓曦泽;;论和平函数与和平系数——关于和平程度的计算法[A];“十二五”的中国外交:创新与发展——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曹庆鸿;;比兴寄托与清代词学[A];诗经研究丛刊(第八辑)[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浩;《医心方》体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蒋鹏翔;《古逸S馐椤繁嗫糩D];复旦大学;2011年
3 林晓光;王融与永明时代[D];复旦大学;2011年
4 杨汉民;《吕氏春秋》的政治哲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5 王吉清;唐代的早期教育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波;古代中国和希腊体育竞赛历史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年
7 向建州;当代中国休闲伦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欧阳斐;顾炎武政治哲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贾雪玲;月亮山苗族鼓藏仪式的个体社会化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10 李博;三至五世纪鄯善国收养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惠;《二李唱和集》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丁阳;汉代教化对民间舆论的导向作用[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林晶晶;宋代元宵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钟芸;《土风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5 赵俊岗;周初德性政治观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金婷;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疾病隐喻[D];温州大学;2012年
7 上官文坤;《三国志通俗演义》俊杰论[D];温州大学;2012年
8 殷瑜;黄子云《野鸿诗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陆扬;道教的女仙崇拜[D];南京大学;2013年
10 吴晓燕;汉代民间自然神灵信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广西儒学学会[J];孔子研究;2002年06期
2 颜世安;关于儒学中“历史文化优先”意识的一些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蔡德贵;东方儒学共同的价值观[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王恩御;佛学与儒学三议[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朱展炎;“儒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综述[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刘东超;论儒学的当代性问题[J];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7 庄海生;儒学发展史中的佛学化倾向[J];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黄昀;略论少数民族文化对儒学的影响[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9期
9 汪涛;论佛学对儒学思辨方式的提升[J];船山学刊;2004年04期
10 廖才高;论儒学的演化及其影响力[J];邵阳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水生;;儒学与日本现代化新论[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沈小勇;;浙江儒学的知识传统及其现代价值[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夏乃儒;;儒学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卫平;;今天应当如何普及儒学[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承贵;;活在生活中的儒学[A];“卧龙人生”文化讲演录(第一辑)[C];2011年
6 于作敏;;略论近世西方来华传教士的儒学观[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7 施炎平;;从“成人之道”看儒学核心理念及其价值[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丁成际;;儒学与当代日常生活伦理[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鞠曦;;段正元儒学思想论略及其哲学反思[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10 郭荣丽;;儒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作用[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桂榛;儒学的世界性与世界性的儒学[N];光明日报;2004年
2 刘荣芝;《儒学引论》简介[N];河南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刘好光邋同济大学教授 邵龙宝;全球化语境下的儒学普及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汤拥华;儒学何以获得当代价值?[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陈多旭;教化与工夫——解读儒学的一个独特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蔡报文;儒学与现代民主[N];珠海特区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张树伟;要惠及大众 儒学不能停留在书本上[N];中国教育报;2010年
8 陈卫平;如何发掘并实现儒学的当代价值[N];解放日报;2011年
9 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院长 汤一介;期待21世纪儒学有新的发展[N];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记者郭烁;重建儒学整体融通模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雪;近三十年儒学发展思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魏彩霞;全球化时代中的儒学创新[D];浙江大学;2003年
3 张鹏;北魏儒学与文学[D];西北大学;2008年
4 周红;儒学宗教性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沈小勇;现代新儒家儒学现代化思想论衡[D];苏州大学;2011年
6 张朝松;儒学早期近代转型的一个侧面[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董爱玲;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会通与融合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8 王宝峰;儒教社会中的独行者:李贽儒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9 THEO A. COPE;儒学中的“诚”及其在心理学和心理分析中的意义[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沈尚武;叶适儒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霞;略论儒学在中唐时期的演进[D];山东大学;2009年
2 刘春;汉初儒学的发展及其对政治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0年
3 黄伟;反思与回归—梁启超儒学思想的嬗变[D];河北大学;2008年
4 左康华;儒学传播实现路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黄昀;略论儒学与少数民族的相互关系[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吴金亮;儒学在日本的传播及其特点[D];山东大学;2008年
7 石庭;胡适儒学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周静;儒学在中唐的衰微及原因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钦春;宋恕儒学思想初探[D];西北大学;2002年
10 何巧云;儒学的区域化发展[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292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62923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