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试论近代国家制礼机构及其现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7-08-10 11:27

  本文关键词:试论近代国家制礼机构及其现代价值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 礼制 变迁 现代化


【摘要】:在中国古代,中华礼制是国家大法,又是道德准则。追求礼义是中华礼制实施中的重要原则之一,"礼法合一"是中华礼制的重要特点。中华礼制在漫长的形成、衍化过程中,对提升民众道德、提倡仁义政治、维持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安宁、缓和民族矛盾、调整国际关系以及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等等方面均起到过极其重要作用,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发展趋向与演变形态,从而形成有别于西方文化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可以说,中华礼制浸润着中国先民的生存智慧与治国经验。研究中华礼制,发掘其精华,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重新崛起与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之一,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都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本专栏包括三篇论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社会变迁及其现代价值》的阶段性成果,涵及先秦、中古、近代三个时段,均从一个侧面对中国传统礼制作了较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中国 礼制 变迁 现代化
【基金】: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社会变迁及其现代价值》(12&ZD134)
【分类号】:K892.9
【正文快照】: 中国历史上“礼崩乐坏”的时期,除去春秋战国,就要数到近代了。晚清以降,传统国家治理体系日薄西山,面临土崩瓦解,礼制隳堕,西风东渐,风俗变易,中华传统礼制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各类人士都在思考国家社会的出路与命运,或致力于赓续传统,或尝试创造性转化,而且在国家层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丁万明;;民国初期服制变革的成效及其文化意蕴[J];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03期

2 汤勤福;;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与中华礼制的当代位置[J];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振方;;《胭脂》《折狱》虚实辨析——兼谈《聊斋志异》中的真人假事小说[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邹宗良;解新颜;;“姑奶奶”、“关圣帝君”与“金龙四大王”——再论《醒世姻缘传》康熙年间成书说之不能成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4期

3 陈郑;;清初赋税事件对蒲松龄生活与作品的影响[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4 贺根民;;《四库全书》不收《聊斋志异》考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5 吴树勤;;礼学视野中的天人统一论——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实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6 牛贯杰;;晚清清军马队营制的演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7 欧阳跃峰;王军;;新式学堂与清末革命——以徐锡麟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白文刚,冀满红;皖北乡土因素与淮系集团的发展[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9 曾光光;;戴名世与桐城派关系辨析[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10 穆键;;《皖政辑要》所见安徽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蒲霞;;论清代前期淮河流域航运的管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2 穆从贺;;冯煦与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治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3 周中明;;论姚鼐对封建官吏形象的描写[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雪源;;薛凤祚研究刍议[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5 杨增强;;碑志所见明清时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6 黄权;;论苏元春的爱国主义精神[A];苏元春与壮族边疆开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杨爱国;;黄易对金石学的贡献[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蔡东洲;唐金文;;张鹏翮出任河东盐运使考论[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9 吴海波;;清代私盐立法问题探析[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C];2010年

10 陈绛;;《落花》诗所见陈宝琛的晚年心迹[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6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7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茗;海疆文学书写与图像[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蕾;满族舒穆禄氏研究与资料整理[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彭娟;蒋士铨诗歌新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艳;乾嘉诗人舒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龚莹莹;虞山派诗人冯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轶欧;八旗满洲官宦世家探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雪峰;山东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历史规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黄霞;论中国传统乡规民约[D];湘潭大学;2009年

9 刘磊;李元度的史学思想与实践[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卫钰;康雍时期云南铜矿业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拓;文化的全球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2 刘清才;21世纪初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张森林;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关系发展若干趋势和特点[J];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04期

4 李爱华;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国际关系准则——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0周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潘一禾;论文化与国际关系的“关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庄国土;冷战以来东南亚国际关系研究评述——以“冷战以来东南亚国际关系研讨会”为例[J];世界历史;2004年05期

7 丁鹏,谭世强,刘遥;从温和建构主义角度谈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石斌;思想史视野与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理论[J];史学月刊;2005年06期

9 周桂银;国际关系局部理论与当代史案例研究[J];史学月刊;2005年06期

10 祝曙光;朝鲜铁路与东北亚国际关系[J];江汉论坛;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胥莉;;试论当前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冲突[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2 孙进己;;历史上国际关系的几种基本模式[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孙吉胜;;国际关系的语言转向与建构主义的发展研究:以语言游戏为例[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4 吴其胜;;国际关系中的跨层次研究[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5 石贤泽;;国际关系学科史视域下的国际合作研究:一种单向度的关联分析[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6 肖宪;;云南大学领导致辞[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7 杨扬;;国际关系的信任理论:一种社会学解读——兼析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互信[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8 王晓秋;;19世纪东亚各国对外意识的比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9 俞新天;;国际关系中文化作用的理论探讨[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10 冯绍雷;;制度变迁与国际关系相关性问题的历史轨迹与功能机制——对中国改革与开放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解读[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隆隆;软国力竞争 国际关系中的新动向[N];光明日报;2000年

2 徐以骅 李毅 涂怡超;把宗教因素融入对国际关系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中国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专家 张国庆;油价飙升改变国际关系[N];中国财经报;2008年

4 ;高科技是新国际关系的强硬支点[N];科技日报;2005年

5 刘朋 中国传媒大学公关舆情研究所;国际关系中的“理解”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权贤美 任娟 李金潼 南开大学国际关系系;西方国际关系学科知识体系(2001-2010)[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马立明;新型国际关系拓宽大国合作空间[N];深圳特区报;2013年

8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邢悦;让国际关系走近民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李少军;谈国关论文写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10 华益文 国际问题专家;美国须适应国际关系“新常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广成;从合作到冲突:国际关系的退化机制分析[D];外交学院;2010年

2 杨筱;认同与国际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王骏;基于文本挖掘的国际关系网络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4 金良祥;创伤性事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李朋;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美国政策研究(1784-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叶青;伊斯兰教与后冷战时期中东国际关系中的双重认同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李渤;当代俄罗斯与印度关系研究——从民族心理特征角度[D];外交学院;2003年

8 宋秀琚;国际合作理论:批判与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俊;承认的战略[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10 董青岭;在冲突与合作之间:作为元理论的建构主义[D];外交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晓玲;国际关系中人的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长春;生存与发展: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视角[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韩林;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1年

4 张东东;浅论知识经济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1年

5 赵俊;论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尹栾君;新国际关系体系与中国的和平崛起[D];吉林大学;2005年

7 张东宁;文化与国际关系的相关性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陈梅;国际关系中的均势理论及其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琦;信息传播与国际关系建构[D];暨南大学;2006年

10 余彬;主体性国际关系批判[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504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6504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b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