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天人感应对古代文化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论天人感应对古代文化的影响
【摘要】: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它对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鉴于文化的范围太广泛,试着选取历史学和文学两方面去分析天人感应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古人的历史观念、认识历史规律、记载历史文献等方面。
【作者单位】: 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关键词】: 天人感应 历史 文学
【分类号】:I206.2;K203
【正文快照】: 天人感应产生于远古时期,它蕴含于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之中,反过来又影响人们对这多种关系的处理。历史是文化得以存在的根本,文学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本文从历史学和文学的角度探讨天人关系对古代文化的影响。1天人感应由来及成因天人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成群;鲍桐颐;;元儒陈栎的《尚书》学思想[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盖青;;虞《韶》美而仪凤兮——《山海经》舜《韶》踪迹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3 李勇;;由《说文解字》“女”部字看中国古代妇女非主流的社会地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4 乔松林;;对清华简《保训》篇思想的三层解读——由《保训》篇“中”的含义说起[J];船山学刊;2012年03期
5 高书文;;“孔子之谓集大成”要义浅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贾磊磊;潘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谐·仁爱·自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7 姜克滨;齐元强;;略论《逍遥游》中“尧与许由”形象[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04期
8 殷俊莲;;得民者昌,失民者亡——浅议《左传》之民本思想[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冯荣珍;;今文《尚书》第一人称代词的句法功能[J];飞天;2009年24期
10 谭德兴;;从后羿形象之演变看中国历史神话化[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邓国光;;《春秋》与“王道”:先秦学术观念的基本考察[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2 马德邻;;先秦儒学语境中的“和谐”范畴[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3 马德邻;;也论儒家的修身之道[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杜觐位;;试论蜀地得称“西海”之由[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章管炜;;《左传》杜注“既葬释服,谅暻终制”论及其成因解析[A];第九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古志辉;;战略柔性与公司捐赠:关于中国经典管理哲学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明华;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陈吉全;《黄帝内经》五行学说源流及应用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贾海建;神怪小说与山岳信仰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姜哲;中西方诠释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榞莉丹;《考工记》兵器疏婭[D];复旦大学;2011年
8 吴冠华;存形 传神 尚意[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9 赵萍;春秋战国赏赐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蒋伟胜;习学成德[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小娟;《忍经》忍文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徐文翔;《聊斋志异》酒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熊保莹;明代志怪传奇小说中的妖怪形象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张小梅;《兩友蛾术编》训诂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贤璋;沈祥龙词学思想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田丰;《黄帝内经》医学用语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芮钊;《独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姬娟;文化要素分析与中国传统节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沈娟;述评章实斋“《春秋》经世”观[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刘英楠;苏轼表文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弘法;;《蒙古的古代文化》简介[J];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8年02期
2 刘慧晏;古代文化思想“时”、“位”合论[J];齐鲁学刊;1992年05期
3 孔见;;古代文化中哪些问题对书法的影响重大?[J];文化月刊(下旬刊);2013年05期
4 秦洁瑜;从符号建模原理看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符号体现[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5 俞伟超;中国古代文化的离合及其启示[J];民族艺术;2001年03期
6 肖宁灿;科层制与中国古代文化初探[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1期
7 黄保真;论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特征[J];琼州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8 杨庆民;;欧洲启蒙思想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借鉴[J];学理论;2004年06期
9 阿依先;古代文化与宗教交汇的博物馆[J];世界宗教文化;2004年01期
10 方子玉;对古代文化的研究与反思——葛志毅教授《谭史斋论稿续编》介绍[J];管子学刊;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炳坤;;廊坊古代文化产业开发研究[A];京津走廊经济崛起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研究——纪念廊坊开发区建立十五周年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专题征文研讨活动论文集[C];2007年
2 陈英奉;;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吸取和谐养料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和毓伟;;古代文化管理思想对现代经济管理的启示[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解占录;;略论青海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A];大开发探索——西部大开发青海大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刘清河;;“礼”与“法”——中印古代文化基本特性之比较[A];东方丛刊(1997年第3辑 总第二十一辑)[C];1997年
6 木子;;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毛毓松;;段玉裁《说文注》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阐释[A];东方丛刊(2003年第4辑 总第四十六辑)[C];2003年
8 仲高;;序[A];龟兹学研究(第四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王巍;甘肃古代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形成[N];光明日报;2013年
2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加快建设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N];扬州日报;2013年
3 本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 戚德刚;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智慧的源泉[N];光明日报;2013年
4 张明冈;信息技术在古代文化常识课中的运用[N];光明日报;2006年
5 编者;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N];中国邮政报;2005年
6 慕毅飞;放下是基础,背起是包袱[N];中国教师报;2007年
7 韩伟;丰厚的文本 理性的凝聚[N];甘肃日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郑晋鸣;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N];光明日报;2002年
9 张佳佳;警惕校园里面的“语言垃圾”[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10 记者 焦玉强 通讯员 郑喜梅;大运高速沿线文物勘探奏捷[N];山西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齐林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身体观念及其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楠;来自沉默的荣耀[D];天津美术学院;2012年
2 苗幸福;《说文》金部字文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栋;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教学[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雪峰;古代文化常识与中学古典散文小说阅读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楠;《说文解字》的玉部、车部字与中国古代文化分析[D];山西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515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651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