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清代赣南民间救济

发布时间:2017-08-13 23:28

  本文关键词:清代赣南民间救济


  更多相关文章: 清代 灾荒 民间救济 赣南


【摘要】: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民间救济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区域研究成果尤为突出,但是有关江西地区民间救济的研究尚显薄弱。本文立足于清代赣南地区,对赣南地区民间救济活动作一初步探讨。文章由绪言、正文、参考文献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清代赣南地区灾害发生情况进行考察,下文的灾荒救济活动打下铺垫。文章接着对民间救济的主体进行分析,认为民间救济的主体主要包括士绅、富民、妇女和宗族成员。以此为基点,又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地方力量参与救济的原因。第二部分从灾荒时期、日常期间和慈善机构三个方面对民间救济的具体形式进行了描述。灾荒时期的救济活动主要包括出谷平粜,煮粥赈饥;抢救人命,施棺掩骸;筑堤修桥,董理工役三个方面。日常的救济活动则形式多样,包括周贫济弱,借贷焚券;筑路赡渡,建亭施茶;捐建义冢,施田赡祭;修谱建祠,设产赡学这几个方面。最后论述了地方士民利用慈善救济机构开展救济活动的情况。指出清中后期,地方慈善组织已经普遍由地方士绅管理和经营。第三部分对清代赣南民间救济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其有及时性和有效性;救助水平较高;小范围和持续性;士绅富民成为连接官方和普通民众的纽带这四个特点。接着又分析了赣南民间救济的作用以及对现代社会保障事业的启示。清代官方力量不断减弱,赣南地区民间救济活动主要以地方士绅富民为主导,涉及灾荒救济和日常救助,且效果显著,颇有特色,是对官府救济的一大必要补充。
【关键词】:清代 灾荒 民间救济 赣南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4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14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7-8
  • (二)相关学术回顾8-12
  • 1、对中国传统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8
  • 2、对救灾史的研究8-10
  • 3、有关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的研究10
  • 4、有关江西慈善救济的专门论著10-12
  • (三)主要思路与框架12
  • (四)概念界定12-14
  • 一、清代赣南民间救济的主体及参与原因14-27
  • (一)清代赣南民间救济的主体14-21
  • 1、士绅14-16
  • 2、富民和商人16-21
  • (二)清代赣南民间力量参与救济原因分析21-27
  • 1、实现经世济民的抱负21-22
  • 2、行善积德22-24
  • 3、缓和矛盾,避免祸端24-25
  • 4、提高社会地位和声望25-27
  • 二、清代赣南民间救济形式27-47
  • (一) 灾荒战乱时期的民间救济活动27-37
  • 1、出谷平粜,煮粥赈饥30-33
  • 2、抢救人命,施棺掩骸33-34
  • 3、筑堤修桥,,董理工役34-37
  • (二)日常民间救济活动37-43
  • 1、周贫济弱,借贷焚券37-38
  • 2、筑路赡渡,建亭施茶38
  • 3、捐建义冢,施田赡祭38-40
  • 4、修谱建祠,设产赡学40-43
  • (三)以慈善机构为依托的救济活动43-47
  • 三、清代赣南民间救济的特点、作用、不足和启示47-54
  • (一)清代赣南民间救济的特点47-50
  • 1、及时性和有效性47-48
  • 2、小范围和持续性48-49
  • 3、形成完整体系49
  • 4、士绅、富民成为官民纽带49-50
  • (二)清代赣南民间救济的作用50-51
  • 1、降低破坏性,减少人.死亡50
  • 2、弥补政府赈灾弊端50-51
  • 3、保障农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51
  • 4、促进地方社会发展51
  • (三)清代赣南民间救济的不足之处51-52
  • 1、未形成严密组织51-52
  • 2、救济的空间范围有限52
  • 3、救济效果易受外界因素影响52
  • (四)清代赣南民间救济的现代启示52-54
  • 1、完善社会捐赠优惠政策52-53
  • 2、充分发挥社会精英募捐的倡首作用53
  • 3、做好政府与社会力量的整合与衔接53-54
  • 结语54-55
  • 参考文献55-60
  • 后记60-61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高永建;中国历代社会救济政策之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2 徐道稳;清代社会救济制度初探[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王卫平,黄鸿山,康丽跃;清代社会保障政策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4 林文勋;;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宏伟;晚清北京社会救济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兰婷;明代民间救济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696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6696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4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