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恤政研究
本文关键词:北魏恤政研究
【摘要】:经过曲折的发展,拓跋鲜卑统一了中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进行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整个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但又深受汉文化影响。其统治范围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又处于寒冷干旱期,各种危机严重。但是,北魏统治时期,经济、文化曾获得较大发展,这又为危机的应对奠定了一定基础。在常态社会下,北魏政府经常体察民情,针对贫困者的生活状况,采取免除租税徭役、恩赐粟谷、布帛、土地、开仓赈穷等政策调控措施,帮助贫困者维持生存,对鳏寡孤独者也有类似的举措,对老人则有恤老、息老、尊老等措施,孕病残者亦能获得不同形式的抚恤。此外,北魏政府还从赐官爵鸠杖、惩治贪官污吏、改良社会习俗、制定相关律令等方面间接应对各种危机。整体上,北魏受恤的地域范围相当广阔,涉及到今天北京、山西、河北及内蒙古等广大地区。受环境、地理因素以及特殊历史时段的影响,北魏时期自然灾情严重,战争多发,天灾与人祸并行导致人口受损,生产破坏,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为应对危机,恢复生产,促进发展,北魏政府也做了诸多社会救助。为应对自然灾害,政府主要采取开仓赈济、赐给衣物、移民就食、免租税赋役、开禁及法律调节等措施。战后则多通过慰问、免赋税、分赐农业生产资料、赈仓廪的方式安抚百姓、优恤军人,还赐予官阶以提高伤残战士的社会地位,并为伤亡者做好善后工作,如埋枯骨、赠丧葬费用等。相较于十六国时期鲜卑五国及其他“四胡”国家的社会救助,北魏恤政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并且成为中国恤政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所施行的各种社会救助举措与中原文化息息相关,这是民族融合在政策上的体现,更是促进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北魏恤政实施效果良好,稳定了民心,巩固了社会,其长时间、广范围、多方式的特点以及重要的汉化来源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在中国的恤政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承接作用。
【关键词】:北魏 鲜卑 恤政 民族融合 慈善史
【学位授予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39.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7
- 一、北魏恤政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2-13
- 二、北魏恤政研究的学术动态13-15
- 三、北魏恤政研究的方法及资料来源15
- 四、北魏恤政研究的创新及不足15-17
- 第一章 常态社会下北魏政府的恤政17-36
- 第一节 对生活贫困者的赈济17-24
- 一、北魏百姓生活的贫困17-19
- 二、政府体察民情19-21
- 三、政府直接济贫21-23
- 四、政府的间接济贫举措23-24
- 第二节 对鳏寡孤独者的救助24-27
- 一、主要救助措施24-26
- 二、辅助救助措施26-27
- 第三节 对老孕病残者的抚恤27-36
- 一、恤老27-30
- 二、息老30-31
- 三、尊老31-34
- 四、对孕病残者的抚恤34-36
- 第二章 非常态社会下北魏政府的恤政36-54
- 第一节 北魏时期的灾情与战争36-40
- 一、北魏的灾情36-37
- 二、灾害的影响37-38
- 三、北魏的战争38-39
- 四、战争的影响39-40
- 第二节 灾后北魏政府的恤政40-50
- 一、开仓赈济40-43
- 二、赐给衣物与移民就食43-44
- 三、免租税赋役与开禁44-46
- 四、法律调节46-47
- 五、其他措施47-50
- 第三节 战后北魏政府的恤政50-54
- 一、安抚百姓50-51
- 二、优抚军人51-52
- 三、善后伤亡者52-54
- 第三章 民族融合视野下的北魏恤政54-69
- 第一节 早期鲜卑的社会生活与相关救助萌芽54-57
- 一、早期生活中的救助阙如54-55
- 二、游牧生活及战争多发55-56
- 三、优恤与救助的萌芽56-57
- 第二节 十六国汉化与社会救助的发展57-63
- 一、十六国时期鲜卑各国与中原文化的交流57-59
- 二、五国战后社会救助的展开59-61
- 三、其他“四胡”各国的社会救助61-63
- 第三节 北魏恤政的历史地位63-69
- 一、拓跋鲜卑恤政的从无到有63-64
- 二、北魏恤政的汉化来源64-65
- 三、北魏恤政的实施效果65-67
- 四、北魏恤政的特点及影响67-69
- 结语69-70
- 参考文献70-7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5-76
- 致谢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松;;《魏书》校勘札记[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03期
2 罗新本;《魏书》、《陈书》勘误二则[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东波;《魏书》《通鉴·梁纪》勘误各一则[J];中国史研究;2002年04期
4 黄征;《魏书》俗语词辑释[J];语文研究;2003年02期
5 张莉;;《魏书》编撰性质考论[J];晋阳学刊;2006年01期
6 马艳辉;;论《魏书》史论的特点及价值[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04期
7 李晓明;;傅玄《魏书》蠡考[J];文献;2007年03期
8 王昭义;;隋朝重修《魏书》述略[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常志伟;;《魏书》点校献疑[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曾晓梅;;《魏书》校正——以碑刻为材料[J];北方文物;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栾继生;;大兴安岭嘎仙洞北魏石室祝文与《魏书》史料辨疑[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高贤栋;;《魏书·李冲传》“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辨析[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新海;;北魏初期的都城——平城[A];中国古都研究(第七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8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 李传印邋陈得媛;《魏书》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N];光明日报;2008年
2 李叶花;魏书[N];今日信息报;2006年
3 何星亮;创新的概念和形式[N];学习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华;北朝婚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陈志伟;北朝社会风尚诸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韩雪松;北魏外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刘军;北魏宗室阶层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高峰;北朝灾害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6 柏贵喜;四—六世纪内迁胡姓家族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黄河;北魏监察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邵正坤;北朝家庭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杨龙;北魏政权中的汉族士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哲坤;国图藏公文纸本《魏书》纸背所见元肃政廉访司职责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陶华荣;论慕容诸燕降臣与北魏的合作与对抗[D];吉林大学;2016年
3 张艳丽;北魏恤政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6年
4 杨必新;《魏书》“秽史”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闫爱萍;王沈《魏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6 刘雅溪;《魏书》殿本考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康倩;北朝文献整理活动综述[D];吉林大学;2012年
8 罗欣;北魏选官制度的变迁[D];南昌大学;2007年
9 靳佳佳;北朝人口结构和人口政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10 洪吉;北魏皇帝的巡幸[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87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687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