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鄂尔多斯及边缘地区茶马贸易研究
本文关键词:唐宋时期鄂尔多斯及边缘地区茶马贸易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唐宋时期 鄂尔多斯及边缘地区 茶马贸易 区域特征
【摘要】:历史经济地理是历史地理学重要的分支学科,研究历史时期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意义重大。茶马贸易作为历史时期重要的经济现象,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明朝,空间上集中在西南和整个西北地区。有鉴于此,本文将时间界定在唐宋两代,将空间界定在鄂尔多斯及边缘地区,力图使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茶马贸易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研究其发展过程及规律,可为区域性、外向型经济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是对唐宋时期茶马贸易兴起的政治、自然基础作了概括性的说明。第三、四部分有一定的相似性,先分别阐述了唐宋两个时期的民族经济状况和交通格局,后又分别分析了两个时期茶马贸易的市场分布、商品及其来源。第五部分为唐宋两个时期茶马贸易的对比研究。概括说明两个时期在贸易对象、贸易区域、贸易方式、贸易形式等方面的不同。 本文通过对唐宋时期鄂尔多斯及边缘地区茶马贸易的初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唐宋时期鄂尔多斯及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经济存在着互补性,这是茶马贸易开始并不断发展的基础。第二,唐朝鄂尔多斯及边缘地区的茶马贸易以绢马贸易为代表,并在南缘地区和黄河北岸形成了两个较大市场区域。第三,宋夏时期茶马贸易迅速发展,表现为宋夏贸易和夏辽贸易。市场主要分布在宋夏沿边地区和通“辽”驿道沿线,即鄂尔多斯南缘地区和北部、东北部地区。第四,市场、交通、市场区域,即点、线、面的结合是唐宋时期鄂尔多斯及边缘地区茶马贸易的重要特征。第五,唐朝时鄂尔多斯的茶马贸易主要是以过境外向型贸易为主、区域性贸易为辅;宋夏时期茶马贸易主要表现为宋夏、夏辽之间的边境区域性贸易。在这两个时期,夏州的中心性地位都较为突出。第六,作为寓政治和经济利益为一体的重要经济形式,茶马贸易在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它在中国古代经济史和民族关系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唐宋时期 鄂尔多斯及边缘地区 茶马贸易 区域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44;K2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图表目录8-9
- 第一章 绪论9-17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综述9-14
- 一、选题缘由9-10
- 二、学术史回顾10-14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14-17
- 一、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4-15
-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15-16
- 三、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16-17
- 第二章 唐宋时期鄂尔多斯及边缘地区的历史环境17-23
- 第一节 唐宋时期的州府沿革17-20
- 一、唐朝的行政设置17-19
- 二、宋夏时期的行政设置19-20
- 第二节 唐宋时期的自然环境20-23
- 第三章 唐朝鄂尔多斯及边缘地区的茶马贸易23-41
- 第一节 唐朝鄂尔多斯及边缘地区的民族经济概况23-30
- 一、唐朝的民族分布23-26
- 二、唐朝的农牧业经济26-30
- 第二节 唐朝鄂尔多斯及边缘地区的交通格局30-34
- 一、以灵州为中心的道路30-32
- 二、以夏州为中心的道路32-34
- 第三节 唐朝鄂尔多斯及边缘地区的茶马贸易34-41
- 一、贸易的类型35-37
- 二、贸易的地点37-40
- 三、贸易的商品及其来源40-41
- 第四章 宋夏时期鄂尔多斯及边缘地区的茶马贸易41-65
- 第一节 宋夏时期鄂尔多斯及边缘地区的民族经济状况41-49
- 一、宋夏时期民族人口分布41-44
- 二、宋夏时期农牧业经济44-49
- 第二节 宋夏时期鄂尔多斯及边缘地区的交通路线49-54
- 一、驿道49-50
- 二、州际道路50-54
- 第三节 宋夏时期鄂尔多斯及边缘地区的茶马贸易54-65
- 一、市场类型55-60
- 二、贸易的商品及其来源60-63
- 三、夏辽贸易63-65
- 第五章 唐宋时期鄂尔多斯及边缘地区茶马贸易对比研究65-69
- 第一节 唐朝茶马贸易的特征65-66
- 第二节 宋夏时期茶马贸易的特征66-67
- 第三节 唐宋时期茶马贸易的对比研究67-69
- 一、贸易对象不同67
- 二、贸易形式不同67
- 三、贸易方式不同67-68
- 四、贸易地区不同68-69
- 结论69-71
- 参考文献71-77
- 致谢77-7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雪梅;;国家、民间权威、族群:清代民族边缘地区乡村社会的权力关系——以鄂西南土家族地区为中心的考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美国:非洲人宗教上最虔诚[J];中国天主教;2010年03期
3 李闰华;社会资本与岭南边缘地区历史变迁[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4 侯晓丽;贾若祥;;陇南边缘地区区域过程耦合机理分析——以甘肃省宕昌县为例[J];人文地理;2007年06期
5 高家龙;王元崇;;始于边缘地区的全球化进程:从历史学家的视角看中国消费文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阿克曼;沈勤;靳卫红;Howard Ursuliak;;界限、个体及文化差异——Howard Ursuliak作品谈[J];画刊;2014年07期
7 马建堂;王迹;刘萍;;论近代川陕边缘地区的社会控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焦文峰;在幻象的背后[J];读书;2001年05期
9 方世敏;廖珍杰;蒋晟;;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旅游边缘地区开发创新研究——以彭德怀故里乌石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10 张海云;;汉藏蒙边缘地区的文化实践——围绕藏学家杨质夫先生展开的历史与田野考察[J];中国藏学;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熊宗仁;;对贵州建省以来发展规律的思考[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2 刘安剑;;铜山县边缘地区十乡镇初级中学体育投入的现状调查与研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体育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彭磊 实习生 王宇飞;整治边缘地带[N];湖北日报;2012年
2 袁剑;旧疆新命:西南少数族群的“再发现”[N];中国民族报;2011年
3 理查德·沃奇曼约·斯提布斯 摘编 于欢;“边缘地区”之痛[N];中国能源报;2010年
4 马戎;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精英: 理解中国从“天下帝国”到“民族国家”进程的钥匙[N];中国民族报;2011年
5 杜都;4亿元完善京城供水管网[N];中华建筑报;2004年
6 黄凯;市领导检查开发区创建工作[N];南通日报;2008年
7 王春;定位求准 发展求稳[N];人民邮电;2002年
8 记者 卞建国;公交,,如何更贴百姓心[N];天津日报;2011年
9 云南省农业气象中心 邹丽云;抓紧小春收获 保证大春栽播[N];云南科技报;2006年
10 施龙有;用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N];浙江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闫智钰;唐宋时期鄂尔多斯及边缘地区茶马贸易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2 李e
本文编号:690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690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