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六国北朝晋阳的战略地位
本文关键词:论十六国北朝晋阳的战略地位
【摘要】:在十六国北朝时期,晋阳的战略地位骤然上升:从边塞重镇到军事中心,再到霸府别都。这个战略地位绝非仅是四塞之地、城坚墙厚的地理因素,晋阳扼守南下中原的交通要道,无论是南下洛阳、西入关中,还是东出井陉,军事进攻同样迅速便捷。游牧民族的大量加入,使晋阳成了优良兵源的供应地,无论是北魏时的“并肆之兵",还是高欢手下的“晋阳之甲”,在当时无不令人闻风丧胆。而且,晋阳作为北朝主要的冶炼产业区和天然的牧场,为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提供了最重要的战略物资——铁和马。当然,战争的胜败永远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兴亡成败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刘琨守城十年,毁于一遭冒进。晋阳城墙再厚实,也挡不住王猛的掘地而入。高氏数代经营晋阳,也挽救不了后主的荒唐。本文分三章对晋阳的重要战略地位进行考察与分析。第一章主要介绍晋阳的历史沿革及其在汉末魏晋发生的重要变化。第二章具体历史地分析了十六国北朝发生于晋阳的重要战事。第三章分别从地理、交通、物资、民族等因素对晋阳的重要战略地位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刻的探讨。论文最后得出结论:“险可恃而不可恃也”,地理因素的优势作用,都是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其它更为根本性的因素起作用的前提之下才发挥出来的。
【关键词】:十六国北朝 晋阳 战略地位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38
【目录】:
- 中文摘要10-11
- ABSTRACT11-12
- 导论12-15
- 1. 研究价值与意义12
- 2. 学术动态综述12-14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14-15
- 第一章 十六国北朝晋阳概况15-24
- 1.1 建置沿革15-16
- 1.2 晋阳概况16-18
- 1.3 东汉以来晋阳发生的重大变化18-24
- 1.3.1 胡族大量内迁人口结构变化18-22
- 1.3.2 军事冲突加剧晋阳渐成中心22-24
- 第二章 十六国北朝发生在晋阳的重要战事及分析24-53
- 2.1 刘琨与匈奴汉国的争战24-30
- 2.1.1 匈奴起兵24
- 2.1.2 苦守晋阳24-26
- 2.1.3 发挥巨大战略牵制作用26-30
- 2.2 刘琨与后赵石勒的争战30-32
- 2.2.1 诱降石勒失策30-31
- 2.2.2 石勒一战取晋阳31-32
- 2.3 苻坚降伏张平之战32
- 2.4 前秦前燕晋阳之战32-34
- 2.4.1 王猛挖地道攻城32-33
- 2.4.2 晋阳失则邺不保33-34
- 2.5 西燕后燕晋阳之战34-36
- 2.5.1 西燕夺晋阳34
- 2.5.2 台壁之战34-35
- 2.5.3 慕容垂声东击西破天险35-36
- 2.6 北魏后燕晋阳之战36-37
- 2.6.1 拓跋鲜卑蚕食晋北36
- 2.6.2 南下晋阳36-37
- 2.7 尔朱荣以晋阳为基地戡乱平叛37-41
- 2.7.1 尔朱荣兴起37
- 2.7.2 发动河阴之变37-38
- 2.7.3 平定葛荣叛乱38-39
- 2.7.4 赶跑元颢、陈庆之39-40
- 2.7.5 居晋阳,平四方40-41
- 2.8 高欢袭取晋阳41-44
- 2.8.1 高欢发迹41-42
- 2.8.2 两战尔朱氏42-43
- 2.8.3 袭取晋阳43
- 2.8.4 战略分析43-44
- 2.9 东西魏战争中之晋阳外围44-46
- 2.9.1 四次大战中晋阳外围情况44-45
- 2.9.2 玉壁之战45-46
- 2.9.3 丢失河东屏障46
- 2.10 北周北齐之战中的晋阳46-53
- 2.10.1 周齐大战前与晋阳有关的战略准备46-47
- 2.10.2 周齐第一次晋阳之战47-48
- 2.10.3 宇文护发动洛阳之战、宜阳汾北之战48-49
- 2.10.4 周武帝攻洛阳受阻49
- 2.10.5 攻占平阳49-50
- 2.10.6 平阳会战50-51
- 2.10.7 晋阳之战51-53
- 第三章 晋阳重要战略地位的构成53-74
- 3.1 多重屏障的地理优势53-65
- 3.1.1 外层屏障54-56
- 3.1.2 内层屏障56-63
- 3.1.3 晋阳周边的坞壁63
- 3.1.4 晋阳城的城防设施63-65
- 3.2 南北要道的交通优势65-70
- 3.2.1 晋阳至邺城66-67
- 3.2.2 晋阳至洛阳67-68
- 3.2.3 晋阳至长安68-69
- 3.2.4 晋阳至平城69-70
- 3.3 民族杂居的兵源优势70-71
- 3.4 物产丰饶的军备优势71-74
- 3.4.1 铁器72-73
- 3.4.2 马匹73-74
- 结语74-75
- 参考文献75-80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0-81
- 致谢81-82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82-83
- 承诺书83-8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芳;;清代前期安徽在稻米供需格局中的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林齐模;旧制度的危机——太平天国战争对安徽田赋征收的影响[J];安徽史学;2002年03期
3 岁有生;;清代州县衙门经费[J];安徽史学;2009年05期
4 丁希勤;;明清民间宗教信仰嬗变及社会影响——以徽州为中心的考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5 张安东;;近代安徽人口与耕地状况及变量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6 张理华;;安徽建省初期的人口规模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王志强;;试析晚清至民初房地交易契约的概念——民事习惯地区性差异的初步研究[J];北大法律评论;2001年01期
8 关传友;;徽州地区林业文化的概况及形成原因[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陈琳国;;休屠、屠各和刘渊族姓[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李英魁;金代胡里改路[J];北方文物;199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景新;麻勇爱;詹静;;江南村落土地的产权分化与制度安排——基于诸葛古村落土地契约文书的研究[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2 蒲霞;;论清代(1840年前)淮河流域的垦殖活动及其影响[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江太新;;土地股份所有制发展及其对地权的分割[A];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演讲讨论稿)[C];2002年
4 徐新创;刘成武;;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洪涝灾害效应——以江汉平原为例[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默书民;;金元时期冀州社会管窥[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6 徐晓望;;论晚唐五代莆仙区域文化发展浪潮[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黄顺力;叶赛梅;;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中的文化思考——兼论闽南文化的区域性特征[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8 李吉和;;古代自然生态环境与游牧民族的迁徙[A];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人类学高级论坛2004卷[C];2004年
9 廖基添;;华夏旧制与部族传统——刘聪“嘉平官制”再认识[A];第九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薛平拴;;隋唐五代时期关中地区人口的兴衰演变[A];唐史论丛(第十八辑)[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4 程方;清代山东农业发展与民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庄金秋;两晋与北方民族政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郝二旭;唐五代敦煌农业专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张永斌;黔西北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与语言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雷晴岚;(亻革)家“哈冲”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魏俊杰;十六国疆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君;齐梁文学与政治关系研究[D];北京大学;2012年
2 李华北;东晋政争与刘宋代晋[D];郑州大学;2013年
3 张帆帆;六朝扬州地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4 吴玉兰;释“中兴三明”[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5 卢云;魏晋南北朝琅琊王氏家族文学与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王娉娴;《文心雕龙》的子书性质及其公文论新探[D];山东大学;2014年
7 王文鸿;曹植、陆机生命意识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8 刘琛淼;从女性视角看中国古代团扇设计之美[D];江南大学;2014年
9 杨金川;六朝隋唐冥审小说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10 丁振伟;关于东晋桓氏家族的几个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530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753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