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运行特点

发布时间:2017-09-04 09:40

  本文关键词: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运行特点


  更多相关文章: 明清时期 西南民族地区 乡村社会 国家 特点


【摘要】: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其运行特点十分复杂,主要体现在"家国同构"的一致性、"因俗而治"的差异性和合作共赢的依存性三个方面。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没有一个个家庭的富裕,没有乡村社会的支持,就没有国家的强盛;没有强大的国家对家庭和乡村社会强有力的保护,乡村社会就不会有安宁的生活。因此,乡村社会与国家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上下互动、有效合作的关系。
【作者单位】: 长江师范学院;长江师范学院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明清时期 西南民族地区 乡村社会 国家 特点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研究”(11BMZ010)
【分类号】:K248
【正文快照】: 古往今来的社会架构皆表现为家庭、社会、国家三种主要形态。[1]这三者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以不同方式存在。本文拟就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运行特点作探讨,以就正于方家。一、“家国同构”的一致性在传统中国,一个家庭、一个大家族与高度中央集权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淑红;;以夏变夷和因俗而治:明代民族文教政策的一体两面[J];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03期

2 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张凯;伍磊;;明代永顺土兵军事征调述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王集权;庞俊来;;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与中国家国一体伦理传统的价值对勘[J];江海学刊;2011年03期

5 李伟;乌江下游土司时期贡赋制度考略[J];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6 舒敏华;“家国同构”观念的形成、实质及其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金花;论“家”及其对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建铭;;我国人格权保护内涵与意义——从人格权法独立成编说起[J];法制博览;2016年15期

2 李良品;廖佳玲;;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运行特点[J];广西民族研究;2016年02期

3 杨玉强;杨伟荣;;谈“家国同构”概念的当代转换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年01期

4 徐黎丽;李姝睿;;“大一统”天下观对中国边疆治理的影响[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5 程文;;儒家“家国同构”思想对社会转型期公民道德建设的借鉴意义[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6 张宏欣;;本土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罪犯矫正教育模式探索[J];法制博览;2015年33期

7 盛泽宇;;“家国同构”问题与中国的法治国家建构[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8 李良品;廖佳玲;;明代西南地区土司朝贡述论[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9 李锋;;南方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10 王安功;;风尚与渠径:明代江南“书香门第”的构建及启示[J];图书馆论坛;2015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立洋;五四时期中国家庭婚姻伦理嬗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淑红;;论明代民族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践效果——基于西南民族地区儒学教育的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6期

2 张学强;王文娟;;多样性维持与整合缺失:多元文化背景下元代民族社会教育政策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王文光;朱映占;;明代土兵述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周琼;;清代云南内地化后果初探——以水利工程为中心的考察[J];江汉论坛;2008年03期

5 尹全海;;移民与台湾的“内地化”[J];寻根;2006年06期

6 周竞红;;“因俗而治”型政区:中国历史上“一体”与“多元”的空间互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7 索文清 ,雍继荣;多封众建 因俗以治——从历史文献文物看明代对西藏的治理[J];中国西藏(中文版);2004年01期

8 苏德;试论晚清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03期

9 韦东超;明代广西土司地区的编户与赋役考略[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刚;;西南民族地区毒品问题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关怀——评秦和平著《西南民族地区的毒品危害及其对策》[J];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02期

2 许正伟;孟宪平;;西南民族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建设探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11期

3 程昭星;试论清代中央政权对西南民族地区实行的政治改革及其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1991年12期

4 张英;武汉抗战时期工厂内迁对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的影响[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5 傅安辉;西南民族地区放蛊传说透视[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6 刘淑红;;论明代民族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践效果——基于西南民族地区儒学教育的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6期

7 肖迎;西南民族地区统一格局的形成与发展[J];思想战线;1999年05期

8 朱圣钟,吴宏岐;明清鄂西南民族地区聚落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04期

9 刘孝蓉;胡明扬;王建英;;西南民族地区传统农业的价值特征及其活态保护研究[J];农业考古;2012年06期

10 廖伯琴;;中国西南民族传统“笮桥”技术的发展[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蒋立松;;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族认同特点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西南民族大学 雁行;展现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之独特魅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娄贵品;不远万里,为谋团结[N];中国民族报;2009年

3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张序;西南民族地区水电开发应慎对少数民族宗教文化[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 李培春;加快西南农村医学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04年

5 罗布江村 陈玉屏;用“和合偕习”精神建校育人[N];人民日报;2004年

6 杨筑慧;西南少数民族妇女外流引发的婚俗变迁[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刘志扬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对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的系统呈现[N];中国民族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裕鸿;对外贸易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万红;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市场的起源与历史形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孟小军;断裂与链接[D];西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学伟;西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实施中的“虚假表演”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邓蓉;西南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姜宝华;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4 苏慧;西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文化品格弱化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5 常静;中印贸易发展对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影响力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6 王延霞;西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学业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李俸龙;西南民族地区农户旱灾调适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8 韩永彩;广西沿海港口与西南民族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907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7907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0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