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都盛京:清朝入关前文化体系的构建
本文关键词:奠都盛京:清朝入关前文化体系的构建
更多相关文章: 满洲 奠都盛京 农耕与游牧(渔猎)文化 盛京城考古 内陆亚洲
【摘要】:满洲由部落向国家的历史进程,伴随着战争征服与被环境征服的角色转换,呈现出野蛮与文明的冲突,民族与文化相互渗透的复杂与多面性。奠都盛京意味着满洲统治者经受了对征服地区在政治治理与文化环境适应上的巨大考验。这一过程中他们实现了自身由渔猎而农耕的转变。努尔哈赤执政的文化倾向性着重于满蒙一体的民族认同上,并以此作为其建立政治共同体的基本原则。而皇太极的改变,则意味着进入辽沈后的满洲已经不同程度上汲取了汉人包括朝鲜的儒家文化、蒙古的游牧文化等,形成了多元的混合型文化,而非仅仅保持了其自身的民族特性,尽管这种转向带有一定的被迫性。因此,研究满洲奠都盛京所发生的变化,将会帮助我们找回满洲完成自身转变的历史记忆。研究的过程,考古与文献的"二重证据法"会提高历史的清晰度。"内陆亚洲"转向或者"政治形态中非汉族因素"的提出,也许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中国"的意义,却并不等于,"新清史"所强调的"内陆亚洲因素"足以成为左右清朝"大一统"政治及文化的格局。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关键词】: 满洲 奠都盛京 农耕与游牧(渔猎)文化 盛京城考古 内陆亚洲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盛京城考古与清代历史文化研究”(批准号14ZDB038)阶段成果
【分类号】:K249.1
【正文快照】: 由聚落、村落以及部落到城市的发展历程,展现了文明起源与国家发展的历史。通常,我们对部落到国家的考察总是要从远古进入文明社会开始,“部落”的话题及其有关叙事,也往往因年代久远、资料匮乏而被神话。但对于满洲而言,由部落向文明转身的脚步却是依稀可见,其中,野蛮与文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翰卿;论中原文化及其精神[J];学习论坛;2004年10期
2 闫春光;;试论如何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J];北方经贸;2009年07期
3 段冉;;用制度创新为文化产业发展护航[J];艺术教育;2011年01期
4 温博;;煤炭文化和煤炭文化转型[J];学理论;2012年05期
5 李金蓉,门红卫;论消费流行的文化特征及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J];消费经济;1996年03期
6 谢静;实践活动中的消费文化[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7 陈弦章;构建科学的大众的有特色的闽西文化[J];龙岩师专学报;1999年01期
8 沈桂萍;;正确认识和把握“宗教是文化”论[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9 马云驰;形成、发展、变化中的深圳文化[J];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10 程长羽;官文化的批判[J];社会科学论坛;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风平;;区域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9年
2 李翠玉;文洪朝;;市场经济视角下的文化建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3 杨福泉;;再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危机——以云南省为例[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俞岚;;浅论领导在工商文化建设中的作用[A];浙江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作清;;黑龙江文化的发展、特点与创新[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6 张鑫;;黑龙江精神文化初探[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7 陈易洲;邹聪顺;;漳州文化特征浅析——兼谈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8 杨宜勇;董进修;;澳门文化产业前景与定位分析[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张华;郑长兴;;研究所文化建设刍议[A];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第九辑[C];2002年
10 张守智;;民博会——长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品牌[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孙若风;机遇:“文化产业”写入中央文件[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张小明;用传统文化缔造品牌文化辉煌[N];市场报;2003年
3 穆益斌;我们期盼和追求怎样的律师文化[N];法制日报;2006年
4 柳鸿斌;重构现代区域文化 增强九江发展动力[N];九江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单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以一种全新的方式[N];无锡日报;2007年
6 本版编辑 易家言 柏文学 金海燕;“洗脚文化”之争争什么[N];中国改革报;2008年
7 孙晓林;推进廉政文化建设[N];吉林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谢颖;中国文化产业在改革开放中前进腾飞[N];人民政协报;2008年
9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 冯洪波;实施五大战略 抓好五个一批 为建设和谐邯郸、魅力邯郸、创新邯郸做出积极贡献[N];邯郸日报;2009年
10 中国政法大学 常绍舜;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心主义特征[N];人民政协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平聚;深圳创新文化系统的形成与演变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2 杨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允熠;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D];南开大学;1997年
5 王云芳;迁徒流变中的文化传统:境外鲁籍作家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刘艺;镜与中国传统文化[D];四川大学;2002年
7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朱逸宁;江南都市文化源流及先秦至六朝发展阶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星;楚文化语境中的道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邓春梅;水田人民俗文化传播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姜康;云南傣族、白族龙舟(船)制作文化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
4 潘晓磊;甘肃省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刘胜男;论英国保守主义政治文化对其政治制度的塑造[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亚威;20世纪50-70年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叙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朱虹;主题空间的表达与文化符号的提炼[D];上海大学;2015年
8 何虎;文化、语言与颜色认知的关系:蒙古族与汉族大学生的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倩;稷山高台花鼓的艺术特征及传承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10 张明轩;语用学视角下的李安电影及其所反映的跨文化交际现象[D];山西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916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791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