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国家起源新论——从“猴山结构”到中央集权国家
本文关键词:华夏国家起源新论——从“猴山结构”到中央集权国家
更多相关文章: 亚细亚生产方式 庇护扈从 猴山结构 酋邦联盟 羁縻制 分封制 中央集权
【摘要】:用"五种生产方式"范式来解释中国早期国家起源,难以自圆其说。"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从"国家村社"结构来解释公共职能的需要对于国家形成所起的作用,虽然别开生面,却无法解释中国早期国家起源。解释中国的国家起源,必须从《史记·五帝本纪》等先秦文献入手,但单纯研读这些文献,难以通过直接归纳,拼接出一个完整的国家形成的历史图景。13世纪蒙古草原游牧共同体显现出来的"庇护扈从"组织结构,恰恰为我们理解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的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全新的启示与思路。从《史记》的《五帝本纪》、《夏本纪》等文献中,可以发现类似于游牧社会强者提供保护、弱者提供扈从效忠的"猴山结构",这种上位者与下位者基于双方利益的结合,实现了小共同体从分散状态向集中状态的最初转变,以此关系结构作为解释框架,可以形成中国国家起源的新假说。夏商时代的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经由作为分封制前身的"因故土而封之"的"羁縻制",再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到了春秋战国,分封制下的诸侯纷争,导致了中央集权化的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帝国。在这一历史轨迹中,可以探知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过程的完整链条。中国早期国家既不是经由西方古典奴隶制的路径,也不是简单地经由亚细亚生产方式所指的东方专制主义的路径,而是在华夏小共同体的"庇护扈从"关系上,经由酋邦联盟、羁縻制、分封制等前后相继的历史阶段,在华夏民族的集体经验中演化而来,并最终走上了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道路。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庇护扈从 猴山结构 酋邦联盟 羁縻制 分封制 中央集权
【分类号】:K22
【正文快照】: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启示1.国家起源研究中的理论困境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都是运用“五种生产方式”范式来研究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这种范式认为,最早产生的国家只能是奴隶制国家。夏朝既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那么,夏朝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社会。商朝是继夏朝之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天琼,徐信华;国内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述略[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盛邦和;;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J];中州学刊;2006年02期
3 巴新生;王立端;;中国化视野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讨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张海涛;;亚细亚生产方式再认识[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亚细亚生产方式——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J];历史研究;1980年02期
6 宋敏;;《亚细亚生产方式——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一文质疑[J];历史研究;1980年05期
7 何祚榕;;也谈“亚细亚生产方式”[J];历史研究;1980年05期
8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国家[J];历史研究;1982年03期
9 于可;王敦书;;试论“亚细亚生产方式”[J];吉林师大学报;1979年04期
10 祁庆富;“亚细亚生产方式”指的是原始社会吗?——与志纯、学盛同志商榷[J];世界历史;198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家祥;;“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历史演变[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周自强;;郭沫若“亚细亚生产方式”论与奴隶制生产方式论研究[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3 程新英;徐雁红;;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考察[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兵武;亚细亚生产方式·小农经济·中国古代文明[N];中国文物报;2007年
2 任德胜 山西省太原市民政局局长;灾害与亚细亚生产方式[N];中国社会报;2009年
3 李学勤;侯外庐先生《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的贡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学部委员 廖学盛;力争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攀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5 侯且岸;学术研究与全民族的思想启蒙(上)[N];学习时报;2005年
6 卢钟锋;侯外庐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 邹兆辰;侯外庐的学术个性[N];北京日报;2012年
8 王学典;“五朵金花”:假问题与真学术[N];北京日报;2002年
9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明、文化与构建和谐世界研究”首席专家 山东大学教授 陈炎;如何理解马克思笔下的三种“儿童”[N];光明日报;2014年
10 秦晖;教泽与启迪:怀念先师赵俪生教授[N];南方周末;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春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文化批判[D];黑龙江大学;2004年
2 王立端;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研究 (1949-1999)[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纪树磊;论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内涵及其现实意义[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丽颖;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社会历史特点[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梁银妹;政治·学派与学术[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530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853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