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承《后汉书》的辑补与研究
本文关键词:谢承《后汉书》的辑补与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谢承 《后汉书》 辑本 周天游 《八家后汉书辑注》
【摘要】:谢承所著之《后汉书》,是继《东观汉记》之后第一部以“后汉书”命名的东汉史书。此书取材广博,为以后诸家后汉史书的撰述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虽然各家对该书亡佚的时间有不同看法,但此书的亡佚是个不争的事实。谢承《后汉书》现存的辑本主要有姚之殐辑本、汪文台辑本、孙志祖辑本、鲁迅辑本、周天游辑本等。由于该书早已亡佚,这些辑本又因作者所参照底本的优劣等原因,质量参差不齐,并且各个辑本也有较多异文,所以在研究此书的价值之前很有必要对这些辑本作一些整理工作。现存辑佚本主要是从《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等类书和《水经注》、《三国志》裴松之注、范晔《后汉书》李贤注、六臣注《文选》等古注中取资。这些现存的辑佚文献主要保存了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在东汉史料相对缺乏的情况下,这些辑佚文献便显得尤为珍贵,尤其是范晔《后汉书》与袁宏《后汉纪》所不载的内容。又谢承《后汉书》取材重视个人别传与郡国先贤传等更接近第一手资料的材料,可信度较高。故此书可以对范晔《后汉书》与袁宏《后汉纪》等东汉史书有一定的校勘价值。本论文分六个章节对谢承《后汉书》进行研究。研究一部书,首先要了解这部书的作者及这部书的成书情况。本论文的第一章主要是考证谢承的生平和谢承《后汉书》的成书情况。通过对《会稽先贤传》、《三国志》等相关史料的分析,本论文能大体把握谢承的生平事迹,进而解读谢承撰写《后汉书》的时代背景,在这两者的基础上来分析谢承撰写《后汉书》的动机。谢承之所以撰写一部《后汉书》,是因为孙吴需要这样一部《后汉书》来巩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这就促成了谢承《后汉书》的产生。第二章则是通过正史《经籍志》、《艺文志》和公、私目录学著作对谢承《后汉书》的著录,以及公、私类书等对谢承《后汉书》的征引来考辨其流传情况。由上一章可知,该书应该只对孙吴有利,不符合司马氏代魏的正统,所以它会因不被重视而渐渐亡佚。由考证可知,谢承《后汉书》的亡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此书最迟到明末清初还至少存在一个名叫《汉书》的版本和一个永乐间扬州刊本,虽然这两个版本可能都不是完本。本论文的第三章主要是对谢承《后汉书》的辑本进行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现存的姚之殐辑本、孙志祖辑本、汪文台辑本、鲁迅辑本和周天游辑本等的研究,来比较谢承《后汉书》现存辑本的版本的特征与传承,并指出周天游辑本是诸辑本中的集大成者。本论文的第四章是在第三章分析辑本版本的基础上,以周天游辑本为底本进行校勘和补辑。本论文的校勘主要是对周氏书中一些条目的标点进行商榷,对个别词句提出不同看法,对周氏的某些注释提出不同的见解,对一些不当入谢承《后汉书》的条目提出疑议。本论文的辑佚是在前人基础上,从景宋本《太平御览》、宋代其他文献以及宋以后的诗文注疏中辑佚出谢承《后汉书》的佚文十二条。本论文的第五章是在第四章校勘和补辑的基础上,通过现存辑本文献的分析,推断出谢承《后汉书》的史料来源是以《东观汉记》为主,参考一些郡国耆旧传、先贤传和人物别传等传记,以及当时流行的佛教文献等宗教文献。受《史记》、《汉书》、《东观汉记》的影响,其体例是依次撰有《帝纪》、《志》、《列传》的纪传体。其中《志》包括《百官志》、《舆服志》、《地理志》,可能有《兵志》;其中《列传》有《东夷列传》,可能有《皇后传》、《宗室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在史评方面,谢承书沿用了《东观汉记》的“序”,而他自己的评论则是“诠”。本论文的第六章是对谢承《后汉书》的价值进行研究,主要分史料价值和文献学价值两个方面。从史料价值方面看,它保存了东汉时期的一些史料。在东汉史料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此书可以为研究当时的政治、学术、法律、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史料,能补范晔书和袁弘纪的不足。从文献学角度来说,其主要价值就是对包括范晔《后汉书》、袁弘《后汉纪》以及司马彪《续汉书》、华峤《后汉书》等现存其他后汉史书的一些文字和史实记载的校勘。
【关键词】:谢承 《后汉书》 辑本 周天游 《八家后汉书辑注》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3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6
- 一 选题意义10-11
- 二 研究现状11-14
- 三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14
- 四 本文的不足和创新之处14-16
- 第一章 谢承与谢承《后汉书》16-26
- 一 谢承生平事略16-20
- 二 谢承《后汉书》的成书20-26
- (一)谢承《后汉书》成书的时代背景20-22
- (二)谢承《后汉书》的写作动机22-26
- 第二章 谢承后汉书的流传考辨26-36
- 一 从官修书籍考辨谢承《后汉书》的流传26-32
- (一)正史、正史《经籍志》或《艺文志》26-28
- (二)历代官修目录28-30
- (三)历代官修类书30-32
- 二 从私人著作看谢承《后汉书》的流传32-36
- (一)历代私撰目录32-33
- (二)历代私撰类书33
- (三)其他私人著作33-36
- 第三章 谢承《后汉书》的辑佚研究36-42
- 一 清人辑佚谢承《后汉书》36-39
- 二 鲁迅对谢承《后汉书》的辑校39-40
- 三 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中的谢承《后汉书》40-42
- 第四章 对周本谢承《后汉书》的辑佚与校补42-68
- 一 校勘篇42-64
- (一)讹文42-50
- (二)衍文50
- (三)缺字或脱字50-52
- (四)校点和刊刻致误52-58
- (五)应存疑的内容58-61
- (六)误辑的内容61-64
- 二 补辑篇64-68
- 第五章 辑佚本谢承《后汉书》的文献研究68-78
- 一 谢承《后汉书》的史料来源68-73
- 二 谢承《后汉书》的体例73-78
- 第六章 谢承《后汉书》的价值研究78-92
- 一 谢承《后汉书》的史料价值78-83
- (一)可补范晔书史料之不足79
- (二)汉代司法制度的史料79-80
- (三)汉代社会生活和个人崇尚的史料80-82
- (四)汉代学术文化方面的价值82-83
- 二 谢承《后汉书》的文献学价值83-92
- (一)以谢承《后汉书》对范晔《后汉书》的校勘83-85
- (二)以谢承《后汉书》对袁宏《后汉纪》的校勘85-88
- (三)以谢承《后汉书》对其他诸家后汉史书的校勘88-92
- 结语92-96
- 参考文献96-10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书林;;《后汉书》研究史概述[J];唐都学刊;2009年02期
2 马固钢;《后汉书》考释四则[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3 曹金华;《后汉书》及注校勘拾遗(五)[J];江海学刊;2004年05期
4 曹金华;《后汉书》及注校勘拾遗(六)[J];江海学刊;2004年06期
5 郭雪峰;吴怀东;;范晔《后汉书》文学思想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陈敏祥;;《后汉书》李贤注商榷三—不明语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7 何凌风;;试从《后汉书》“引用文章”管窥东汉散文对偶运用之艺术成就[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陈千钧;论范晔《后汉书》的巨大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华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9 刘浦江;《后汉书》札记三则[J];史学月刊;1988年05期
10 舒仁辉;范晔《后汉书》史论探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许凌云;叙事周密 议论风生[N];光明日报;2001年
2 孙中义;后汉书[N];今日信息报;2006年
3 馨林;如此尚欧崇美让人不敢苟同[N];新疆日报(汉);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钟书林;《后汉书》文学论稿[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桉泽;东汉时期豪族社会关系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2 李金鲜;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3 路婷婷;《后汉书》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巍;《后汉书》谣谚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解远文;谢承《后汉书》的辑补与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6 郭雪峰;范晔及其《后汉书》文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郭雪峰;范晔及其《后汉书》文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8 傅丽娜;《后汉书》所载文人“赋”作及相关问题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9 黄宇丽;元大德本《后汉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杨柳;《后汉书》女性形象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961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896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