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营州地域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2 14:34
本文关键词:隋唐时期营州地域文化研究
【摘要】:隋唐时期的营州地域大致涵盖了以今朝阳为中心的辽西地区。从地理环境看,这里是农业与游牧的结合地带,是早期人类居住的理想之地。汉唐以来以营州为中心的交通路线十分发达。其中,中原通往营州有卢龙中道、卢龙西道以及傍海道;奚、契丹王庭通往营州有出使契丹道、黄龙道;辽东通往营州的有营州入安东道、怀远道以及通定道。此外,这些道路的外延还可至渤海王都、朝鲜半岛的平壤城以及草原丝绸之路的沿线地区,进一步扩大了以营州为中心的交通路线,使营州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枢纽。 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在这一地区陆续发现了大量隋唐时期的墓葬,据初步统计200余座。其墓葬形制、随葬品既与中原隋唐墓葬相似,又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说明隋唐时期营州地域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除墓葬之外,隋唐营州的佛教文化也较为繁荣,它在佛教传入东北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这一地区是中国东北最早吸纳和盛行佛教文化的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地区还出大量的墓志及石刻。本文主要是依据上述三大考古发现对营州地域文化进行初步研究与梳理。 地域文化的形成与这地区内的人群或族群的构成有着莫大的关系。自魏晋以来,营州便是多民族的聚居地,,这些民族在迁徙、汇聚的过程中又把其故地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文化传统带到营州,经过长期的互动、积淀,终于在隋唐时期得到了一种融合,并形成一种极具地域性的文化。正是在这个民族大迁徙的特殊历史背景,加上营州这个位于中原边缘且四通八达的特殊地域空间下,才造就出这一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
【关键词】:隋唐 营州 多元文化 遗迹遗物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122;K241;K2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引言9-16
- 1 隋唐时期营州的地理环境与交通16-30
- 1.1 隋唐时期营州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16-18
- 1.2 隋唐时期营州的交通路线18-30
- 1.2.1 营州通往中原的交通路线18-24
- 1.2.2 营州通往奚、契丹王庭的交通路线24-25
- 1.2.3 营州通往辽东的交通路线25-27
- 1.2.4 营州通往渤海上京城与朝鲜半岛的交通路线27-28
- 1.2.5 营州通往西域的交通路线28-30
- 2 从考古资料看隋唐时期营州的地域文化30-52
- 2.1 隋唐时期营州的墓葬形制31-35
- 2.1.1 中原文化特征的方形墓葬31-32
- 2.1.2 环渤海地区文化特征的圆形墓葬32-34
- 2.1.3 鲜卑文化特征的梯形墓葬34-35
- 2.2 隋唐时期营州墓葬出土的器物35-44
- 2.2.1 中原文化特征的器物36-39
- 2.2.2 西域文化特征的器物39-41
- 2.2.3 环渤海地区文化特征的器物41-44
- 2.3 隋唐时期营州的石刻与墓志44-47
- 2.4 隋唐时期营州的居士与佛塔47-49
- 2.5 小结49-52
- 3. 从民族融合看隋唐时期营州地域文化的形成52-84
- 3.1 魏晋时期营州的乌桓与东部鲜卑52-56
- 3.2 西晋至隋唐时期的中原移民56-65
- 3.2.1 永嘉之乱与中原移民56-59
- 3.2.2 墓志所见北朝至隋唐时期的中原移民59-65
- 3.3 隋唐时期营州地域内的蕃族65-75
- 3.3.1 营州地域内的奚人与契丹人66-68
- 3.3.2 营州地域内的突厥人68-69
- 3.3.3 营州地域内的梲棬人69-70
- 3.3.4 营州地域内的高句丽人70-72
- 3.3.5 营州地域内的粟特人72-75
- 3.4 隋唐时期营州的羁縻体制75-83
- 3.5 小结83-84
- 结论84-86
- 参考文献86-9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92-93
- 致谢9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清章;;辽宁朝阳地区唐墓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2 倪润安;;试论北朝圆形石质墓的渊源与形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寇玉峰;于俊玉;;辽宁朝阳养路费征稽处北魏唐代墓葬[J];边疆考古研究;2004年00期
4 李宇峰;辽宁朝阳两晋十六国时期墓葬清理简报[J];北方文物;1986年03期
5 方殿春;论北方圆形墓葬的起源[J];北方文物;1988年03期
6 张松柏;敖汉旗李家营子金银器与唐代营州西域移民[J];北方文物;1993年01期
7 张洪波,贾宗梁;辽宁朝阳五座唐墓[J];北方文物;1994年03期
8 吕学明;吴炎亮;;辽宁朝阳隋唐时期砖构墓葬形制及演变[J];北方文物;2007年04期
9 李梅田;论南北朝交接地区的墓葬——以陕南、豫南鄂北、山东地区为中心[J];东南文化;2004年01期
10 王禹浪;;三燕故都古朝阳的历史、文化与民族融合[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良莹;北朝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013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90136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