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礼仪与中国文学的“元象”——兼评王秀臣《礼仪与兴象:〈礼记〉元文学理论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4 22:09

  本文关键词:礼仪与中国文学的“元象”——兼评王秀臣《礼仪与兴象:〈礼记〉元文学理论形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礼仪 “兴象” “演诗” “文言” “意象”


【摘要】:周代礼仪孕育了中国文学的"元象",因此对中国元文学及其理论命题的探讨必然回到中国文学的"元象"及"元象"生成的礼仪空间。周代礼仪与中国元文学及其理论形态之间的文化关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演诗"是《诗》的礼仪形态,是周代礼仪精神的诗性言说,周代礼仪赋予《诗》多样化的语言风格和审美特征,印证了"文言"理论命题的实践意义。第二,"立德"是周代礼仪的宗旨,是"文质彬彬"的人格标准向文学审美标准转向的桥梁。第三,"兴象"是"意象"的仪式形态,生动呈现了周代礼仪文化"立象尽意"的思想言说路径,是文学"意象"结构成熟的实践基础。回到周代礼仪文明,动态还原元初的文学世界,更为接近中国文学的"元象"及其理论元点。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礼仪 “兴象” “演诗” “文言” “意象”
【基金】:作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简帛文献与诸子时代文学思想研究”(11BZW003)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I206.2;K892.9
【正文快照】: 笔者近日拜读王秀臣《礼仪与兴象:〈礼记〉元文学理论形态研究》一书,深受启发。作者充分结合周代礼仪还原中国文学的元初形态——“元象”,沿波讨源,深刻解析“兴象”、“象征”、“文言”、“文质”等重要文学理论命题。这一研究的切入点决定了本书不是止于现象的描述,而是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沙红兵;;“文体对拟”:古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一个特点——以古文(批评)家的创作与批评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郭自虎;;以古赋为律赋——论元稹对律赋的革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汪洋;;文学史观的构建与中国文学史写作浅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4 朱洪玉;;从两汉古文到六朝美文——论孔融散文的过渡特征[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陶文鹏;;论胡宿的诗学观与诗歌创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范震威;孔子删《诗》诸说的辨证与阐释[J];北方论丛;2001年03期

7 萧晓阳;;近三百年文化嬗变中的桐城学术精神——以方苞、曾国藩、严复为中心[J];北方论丛;2008年03期

8 晏选军;金代理学发展路向考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谷曙光;论欧阳修对韩愈诗歌的接受与宋诗的奠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潘定武;;《汉书》文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姚曼波;;试论庄子对桐城派文学主张形成的影响[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萧晓阳;;近三百年文化嬗变中的桐城学术精神——以方苞、曾国藩、严复为中心[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平原;;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李i,

本文编号:9137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9137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6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