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物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元代物价研究
【摘要】:物价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关乎经济发展,关乎人民生活,关乎社会和谐,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元代历时不足百年,除至元十二年(公元1276年)之前的物价较为稳定外,大部分时间物价上涨较为严重,经历过三次大的物价膨胀期,社会经济秩序严重受影响,百姓生活疾苦,因而其物价问题受到长期关注。本文通过采用古籍史料,包括正史、地方志和笔记小说等史料中记载的具体物价数值,探讨关乎物价的相关问题。本文大致安排如下:(一)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商品,如米、盐和布做价格的动态分析,通过绘制价格变化曲线,直观的看出价格的浮动情况。(二)探讨物价的诸多影响因素,其中币制政策是根本因素,还包括商品专卖和税收政策、商人不法因素、自然灾害和战争因素等等。元代的专卖制度,对物价的影响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更多是消极的,即造成了物价的上涨;税收对物价的影响表现在增收的轻重上;商人囤积居奇造成物价畸形上涨,商人重利的本性和官商勾结是助长商人不法囤积的重要原因,商人最大限度追求利益的本性,使得其任意抬高物价,而官员对商业的参与也助长了商人的本性。战争对物价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战争对物资的消耗,造成物资短缺,物以稀为贵,势必造成物价腾涌;二是战争期间和战后,元政府为了解决大量的军费开支,选择无限制的发行纸币以充国库,造成纸币发行过多,物重钞轻,引发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灾害则表现在其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上。农业产量的减少,造成市场物资奇缺,物价上涨。(三)通过物价波动时候普通百姓的收入和支出比,探究物价与百姓生活的关系,分析物价波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本文选取乡村和城市中的不同人群,分别探究物价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其中靠天吃饭的农民和靠微薄薪水生活的小吏是物价波动的最直接受害者。(四)考察元政府对物价的调控能力,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元政府也对日渐腾涌的物价进行了调控,包括币制改革和设立其他相关机构,币制改革侧重于控制纸币发行量、各路设平准库、以钞纳税和频繁更改钞种。此外,元政府还通过设置相关机构平抑物价,包括设置常平仓,设立常平盐局,设立酒醋物坊、开设惠民药局等。本文也对元政府物价调控的效果做了分析并及对其失败的原因做了探讨。政府对物价的调控有成功的一面,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元末,政府对物价的调控失败,日渐腾涌的物价使得百姓生活难以为继,引发大面积的社会动乱,最终导致元政权垮台。(五)是对全文的总结,物价日益上涨,通货膨胀日益严重,打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致使元代后期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加速了元王朝的灭亡。
【关键词】:元代 商品 价格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4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0. 前言11-14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
- 0.2 研究现状11-13
- 0.3 史料来源及研究方法13-14
- 1. 元代主要商品及其价格14-20
- 1.1 元代经济发展简介14
- 1.2 元代主要商品14-20
- 1.2.1 米价15-17
- 1.2.2 盐价17-19
- 1.2.3 布价19-20
- 2. 物价上涨及其因素分析20-31
- 2.1 物价上涨状况20
- 2.2 物价上涨的因素分析20-31
- 2.2.1 币制政策20-25
- 2.2.2 商品专卖及税收政策25-28
- 2.2.3 商人不法因素28-29
- 2.2.4 自然灾害29-30
- 2.2.5 战争因素30-31
- 3. 物价上涨与社会生活31-34
- 3.1 收入水平31-34
- 3.2 生活水平评价34
- 4. 对物价的管控与效果34-44
- 4.1 币制改革34-39
- 4.1.1 控制纸币发行量36-37
- 4.1.2 各路设平准库37
- 4.1.3 以钞纳税37-38
- 4.1.4 更改钞种38-39
- 4.2 设立相关机构39-42
- 4.2.1 设置常平义仓39-41
- 4.2.2 设立常平盐局,规定盐价41
- 4.2.3 各州府司,设立酒醋物坊41-42
- 4.2.4 开设惠民药局42
- 4.3 物价的调控效果及评述42-44
- 4.3.1 调控效果42-43
- 4.3.2 评述43-44
- 5. 结语44-46
- 附录46-51
- 参考文献51-54
- 致谢54-55
- 个人简历55
- 发表的学术论文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会欣;日本帝国主义对1935年中国币制改革的破坏[J];近代史研究;1986年01期
2 郑会欣;一九三五年币制改革的动因及其与帝国主义的关系[J];史学月刊;1987年01期
3 朱宗震;袁世凯政府的币制改革[J];近代史研究;1989年02期
4 戴雄;中日间有关中英借款与中国币制改革交涉情况资料选[J];民国档案;1989年02期
5 潘涛,孙武;驻日大使馆关于日本对中国币制改革态度的报告[J];民国档案;1990年02期
6 吴景平;美国和1935年中国的币制改革[J];近代史研究;1991年06期
7 张诚;秦汉币制改革略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8 钟小敏;1935年中国币制改革与英美日关系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9 陈建成;;1948年国民党政府币制改革国内动因探析[J];兰台世界;2014年13期
10 李霞;美国的白银购买与中国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祝远娟;;论清末的币制改革[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2 邵忠东;;币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乐;;浅论西汉初年历次币制改革[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六期[C];2007年
4 祝正顶;;浅谈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六期[C];2007年
5 赵德馨;;西汉前期的币制改革与五铢钱制度的确立(上)[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七期[C];2008年
6 卢茂村;;浅议王茂荫的“币制改革”主张[A];钱币文论特辑[C];1988年
7 张南;;略论西汉初年铸币权的斗争[A];钱币文论特辑(第二辑)[C];1993年
8 姚会元;;孙中山的金融理论与实践[A];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国钱币》2011年第一期增刊[C];2011年
9 侯厚吉;;孙中山的钱币革命思想[A];集雨窖文丛——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曲辰;南京政府的三次币制改革[N];中国档案报;2004年
2 任荣;南京国民政府历次重要的币制改革[N];中国档案报;2005年
3 李军 唐仲兴;双重面值邮票[N];中国矿业报;2004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汪朝光;以腐亡国[N];中国经营报;2014年
5 王光兆;“旅大”的五次币制改革[N];中国商报;2005年
6 智民;漫谈钱币种种[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0年
7 巴曙松;“拯救”中国银行业的四条道路[N];中国经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爱;白银危机与中国币制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谈福海;民国期刊视野下的1948年币制改革[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韩慧娟;元代物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刘阳;政治环境与恶性通胀背景下的币制改革[D];山东大学;2014年
4 陈仪平;1935年中国币制改革与中美英日国家利益的选择[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晓丹;从1935年中国币制改革考察中日矛盾的迅速升级[D];延边大学;2013年
6 刘院丽;国民政府法币改革中的外汇问题[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许明霞;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155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915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