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对藏民族习惯法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藏传佛教对藏民族习惯法的影响研究
【摘要】: 宗教与法律都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同属于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范畴。宗教有其相应的仪式、信条、组织和规范体系,其通过人的内心世界和终极信仰来调节、控制人们的行为。宗教的这种规范作用,使得宗教与法律有了内在的联系。不可否认,在东西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曾出现宗教与法律相互贯通的现象。藏族习惯法作为藏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宗教与法律(习惯法)的紧密结合。本文首先梳理了藏传佛教与藏族习惯法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而介绍了民主改革前后藏传佛教对藏族习惯法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研究分析得出藏传佛教对于藏族习惯法既有积极意义,也包含着不利因素。正确对待藏传佛教对藏族习惯法的影响对于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安定局面,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深刻的意义。 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藏传佛教以及藏族习惯法的历史演变过程,通过对藏传佛教、藏族习惯法产生、发展过程的分析,得出藏传佛教与藏族习惯法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关系。第二部分首先介绍了民主改革前藏传佛教对于藏族法律的影响,分别从刑事、民商事、行政、环境资源以及程序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然后着重从“赔命价”、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民间调解方面分析论述了民主改革后藏传佛教对藏族习惯法的影响。第三部分论述了如何正确对待藏传佛教对藏族习惯法的影响,阐述了藏传佛教对于藏族习惯法的意义,并结合现代法治发展理念提出对于藏族习惯法的完善及借鉴意见。
【关键词】:藏传佛教 藏族习惯法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第一章 藏传佛教与藏族习惯法的关系11-19
- 一、藏传佛教的历史演变过程11-12
- (一) 佛教传入前的苯教11
- (二) 佛教的传入、发展11-12
- 二、藏族习惯法的内涵和特点12-15
- (一) 藏族习惯法的内涵13-14
- (二) 藏族习惯法的特点14-15
- 三、藏传佛教与藏族习惯法的关系15-19
- (一) 藏传佛教与藏族习惯法的相互融合15-17
- (二) 藏传佛教与藏族习惯法的相互影响17-19
- 第二章 藏传佛教对藏族习惯法的影响19-38
- 一、藏传佛教对藏族古代法的影响19-30
- (一) 对刑事法的影响20-22
- (二) 对行政法的影响22-26
- (三) 对民商法的影响26-28
- (四) 对环境资源法的影响28-29
- (五) 对程序法的影响29-30
- 二、藏传佛教对当代藏族习惯法的影响30-38
- (一) 藏族古代法在当代藏区社会的积淀30-32
- (二) “赔命价”32-34
- (三) 生态环境保护34-36
- (四) 民间调解36-38
- 第三章 正确对待藏传佛教对藏族习惯法的影响38-46
- 一、如何正确对待藏传佛教对藏族习惯法的影响38-40
- 二、对藏民族习惯法的完善与借鉴40-46
- (一) “赔命价”的扬弃40-41
- (二) “神明裁判”的借鉴41-43
- (三) 生态环境保护的提倡43-44
- (四) 民间调解的肯认44-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51
- 后记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尧;;藏传佛教译经史料钩沉[J];中国藏学;1992年03期
2 黄春和;;最具象征意义的密修本尊像[J];收藏家;2001年09期
3 贾一心;;热贡藏传佛教艺术摭谈[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平措卓玛;;藏传佛教的传承制度[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于小成;吴承敏;;藏传佛教与民族团结——从承德外八庙的建筑看它的历史作用[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才吾加甫;;元明时期的新疆藏传佛教[J];西域研究;2007年03期
7 才让;;藏传佛教慈悲伦理与生态保护[J];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04期
8 本刊评论员;;活佛转世岂能随心所欲?[J];中国西藏(中文版);2008年01期
9 吕虹;;藏传佛教的社会影响[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副会长的发言[J];法音;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传力;边普;;藏传佛教与拉萨城市转经道空间[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亚莎;;藏传佛教“佛鹏”源流考——青藏高原Khyung图形的演变脉络[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曹学文;;藏传佛教在炳灵寺发展之述评[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班班多杰;扎洛;周拉;孙悟湖;;近年来藏族宗教生活中出现的若干新现象[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5 向红笳;;藏传佛教在北美的传播[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郎维伟;;四川康区藏传佛教觉姆现状研究[A];“西藏和其他藏区现代化道路选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郎维伟;;试论康藏文化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为纪念任乃强先生而作[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8 班班多杰;;为道、为学、为器——简论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的关系[A];宗教与民族(第贰辑)[C];2003年
9 才让;;当代藏传佛教的社会影响及发展特征[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10 沈桂萍;;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历史考察[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健礼;漫话古代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联系[N];西藏日报;2006年
2 记者 苏琳;第四届藏传佛教高级学衔授予活动在京举行[N];经济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王辉;一场智慧的较量[N];中国民族报;2005年
4 记者 张倩 实习生 张春霞;甘肃省藏传佛教界人士座谈会举行[N];甘肃日报;2006年
5 吴健礼;漫话古代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联系[N];西藏日报;2006年
6 记者 木佳;刘延东会见藏传佛教高僧高级学衔获得者[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李银发;佛学院里书声琅琅[N];云南日报;2009年
8 石山;藏传佛教的历史性变革[N];中国民族报;2004年
9 班班多杰 孙悟湖;藏传佛教对藏、蒙古等民族文化生活的影响[N];中国民族报;2002年
10 吴健礼;漫话古代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联系[N];西藏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知珍;7-18世纪西域与西藏佛教交流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刀吉仁青;藏传佛教文献中的佛性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何杰峰;藏传佛教判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扎西卓玛;藏传佛教佛经翻译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白玛措;莲花生信仰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高泽祯;道次第蠡测[D];四川大学;2005年
7 段晶晶;藏传佛教圣迹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8 王开队;康区藏传佛教历史地理研究(公元8世纪~1949年)[D];暨南大学;2009年
9 刘京涛;蒙原佛教造像变异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斯塔;本体、方法、境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英;藏传佛教对藏民族习惯法的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吉仁尼格;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世俗化的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3 蔡晓菁;藏族格言诗哲理新探[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高琳;藏传佛教在新疆的兴起和演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D];新疆大学;2009年
5 陆启义;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6 李冰洁;藏传佛教在藏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意义[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7 白丽娜;论章嘉·若必多吉对藏汉文化交流的贡献[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德却卓玛;试论宗喀巴大师对格鲁派寺院教育的贡献[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9 王书博;试论藏医学及其现代转换[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严永孝;甘南藏区藏传佛教的寺院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028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02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