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译《论语》到汉译《圣经》
本文关键词:从英译《论语》到汉译《圣经》
更多相关文章: 马士曼 英译《论语》 汉译《圣经》 概念翻译 中西对话
【摘要】:西方基督教典籍《圣经》的汉译与中国儒家经典的西译之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通,影响巨大且深远;前者所引发的“西学中渐”与后者所开启的“中学西传”共同构建了中西文化双向对话之最初平台。此间,早期自西徂东的传教士们无疑是跨文化双向阐释的最初实践者,而身兼英译《论语》与汉译《圣经》之双向译者的英国浸信会士马士曼则是不该被遗忘的其中之一。由于马士曼及其译经团队在1822年所出版的全本汉译《圣经》为世界首部,故为国内外学界此前对其研究之侧重,然多以汉译《圣经》史研究视域下的版本描述与比对为主,对其内容与翻译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者甚少。又因马士曼从未踏足中国,终其一生于印度传教,故对其个人生平经历及其他著述的深化研究更少,以至其1809年的译作《孔子的著作》虽为世界首(半)部英译《论语》直译本,却在学界无人问津,仅偶尔出现于《论语》英译史之陈述中,一带而过。故此,笔者希冀通过本文研究补充此前学界对马士曼及其译作之研究的不足与缺失,还原早期中西文化双向交流与对话之历史样貌与其时代投影,并予今日之中西跨文化交流有所裨益或借鉴之功效。 本文旨在跨文化研究视域下,首次将马士曼及其塞兰坡中文事业作为海外汉学史上一重要案例予以专题研究:以一手档案资料为依托,结合其历史背景考察其作品之翻译策略、独有创新,历史影响及出版情况;同时,深入其英译《论语》与汉译《圣经》之文本,对儒家经典概念与基督教神学概念的马氏翻译进行比对式分析,并关注文本所呈现出的早期中西文化与思想之对话与共融。论文主要通过历史学与语文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历史文献进行析述: 1)历史语境之梳理(第一、二章):以跨文化交流之“文化平等”意识为基准,批判性地运用萨义德“东方主义”的理论模式;通过对相关信件手稿,教会报告以及中外史料的整理与分析,尽可能还原出马士曼其人生平与在印传教情况,勾勒出十九世纪初塞兰坡中文事业之样貌,并考察其间的权力与话语之关系,为马士曼之译作著述廓清历史语境。 2)文本概念之分析(第三、四章):首先对马士曼之英译《论语》与汉译《圣经》进行版本考据与翻译底本、注本之考证,然后概述其翻译策略与特点,梳理其历史影响或与其他译本之关联。此后,运用“概念-语境下-阐释”之方法论,分别考察两个译本中对重要概念的翻译及其背后的文化缘由。在《孔子的著作》中,主要考察十五个儒家概念的马氏英译,并对“天”、“性”,“仁”三个概念着重分析,比对它们在儒家语境(马士曼可知范围内)中的意涵与马氏英译语词之意义,其间有何保留、遗失与创生;在汉译《圣经》中,主要考察十四个基督教神学概念的汉译,其中重点讨论"God","Sin"和"Love"三个概念的基督教文化涵义与其相应汉译语词在汉语语境中的原意,并以此描摹以汉译神学概念为根基之汉语神学语境的建构。 根据以上分析研究,本文不仅对马士曼个人及其著述贡献给予全面关照,还首次将其英译《论语》与汉译《圣经》作以勾连并深入探讨:以其共同译者为双向阐释之中介,其功能意义作历史语境之架联,关注此间“观念的流动”;不以“正误”论译作优劣,而以“同情之理解”的历史人文视角探查翻译背后的文化因由与思想意义,寻求其译本中的开放性元素与创生性,并以是否成全中西文化间“对话”为评估基准,肯定译作的价值与贡献。通过对概念在经典文本翻译中的“去语境化”与“再语境化”之考察,追溯其于中英语境下的“共时性”流动与“历时性”流动,以及其间文化之交织与共融。据此思考早期涉华传教士“译儒典以学中文”过程中以语言为载体之儒耶思想交流,并呈现基于“英译儒典”与“汉译神学”的早期中西文化间对话之样貌,为今日中西跨文化交流实践与研究提供一线索或借鉴。此即为本文之结论与成果,亦为笔者作文之初衷与期待。
【关键词】:马士曼 英译《论语》 汉译《圣经》 概念翻译 中西对话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B975
【目录】:
- 致谢3-5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4
- 引言14-35
- 一、话题缘起及学术价值14-16
- 二、文献回顾与综述16-18
- (一) 马士曼汉译本圣经之研究16-17
- (二) 马士曼英译儒典之研究17
- (三) 《中国言法》之研究17-18
- (四) 塞兰坡中文印刷出版之研究18
-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18-35
- (一) 方法论引介与运用模式19-34
- 1. “东方主义”与传教士汉学研究19-23
- 2. “概念-语境下-阐释”23-34
- (二) 研究方法34-35
- 第一章 马士曼生平与传教事业35-56
- 第一节、家世背景与早年教育35-38
- 一、家世背景35-36
- 二、早年教育36-38
- 第二节、婚姻与入会38-39
- 一、成家立室38
- 二、皈依入会38-39
- 第三节、东土传教39-56
- 一、落户塞兰坡39-41
- 二、传教事业41-52
- 1. 译经事业42-45
- 2. 马士曼的著作与传教观点45-50
- 3. 马士曼与印度的浸信会教育50-52
- 三、会内分歧与1827年的独立52-55
- 四、病逝塞兰坡55-56
- 第二章 马士曼与塞兰坡中文事业56-77
- 第一节、潜在的意图与野心56-58
- 第二节、塞兰坡的中文学习58-64
- 一、天赐的中文老师:拉萨尔58-61
- 二、塞兰坡的中文教育61-64
- 1. 马士曼的中文习得61-63
- 2. 塞兰坡下一代的中文学习63-64
- 第三节、汉译圣经与中文出版64-77
- 一、“起”:英译《论语》与中文木雕版印刷65-67
- 1. 英译《论语》:《孔子的著作》65-66
- 2. 中文木雕版印刷66-67
- 二、“承”:柔瑞国的到访与最初的汉译[新约]67-69
- 1. 柔瑞国的到访67-68
- 2. 最初的汉译[新约]68-69
- 三、“转”:译经外援与《中国言法》69-73
- 1. 译经外援69-71
- 2. 《中国言法》71-73
- 四、“合”:第一部新教汉译之《圣经》全本(1815-1822)73-77
- 第三章 《孔子的著作》之文本分析77-115
- 第一节、《孔子的著作》版本考据77-82
- 一、版本描述77-78
- 二、翻译底本与注本78-82
- 第二节、《孔子的著作》之文本82-87
- 一、释义原则与翻译手段82-84
- 二、朱子集注和马氏解读84-85
- 三、“汉字备注”及其功能意义85-87
- 第三节、儒学概念之英译与缘由87-115
- 一、“天”之英译88-94
- 1. 儒家之谓“天”91-92
- 2. 马士曼英译“天”92-94
- 二、“性”之英译94-100
- 1. 儒家之谓“性”97-98
- 2. 马士曼英译“性”98-100
- 三、“仁”之英译100-108
- 1. 儒家之谓“仁”104-106
- 2. 马士曼英译“仁”106-108
- 四、其他重要概念之英译108-115
- 第四章 马士曼与拉萨尔之汉译《圣经》之文本分析115-143
- 第一节、汉译《圣经》版本考据115-119
- 一、版本描述115-117
- 1. 1810年之汉译福音书单行本116
- 2. 1813年之《若翰所书之福音》116-117
- 3. 1815-1822年之全本汉译《圣经》117
- 二、翻译底本与校本117-119
- 第二节、汉译神学概念在马氏《圣经》中的变迁119-124
- 一、马士曼早中期本与白日f抄本之“汉译神学概念”比对119-120
- 二、马士曼中晚期本与马礼逊初版[新约]之“汉译神学概念”比对120-122
- 三、“二马圣经”,白日异抄本与和合本之“汉译神学概念”比对122-123
- 四、马士曼全部汉译《圣经》版本与和合本之“汉译神学概念”比对123-124
- 第三节、神学概念之汉译与缘由124-143
- —、“God”和“神”124-131
- 1. 基督教文化中的God127-129
- 2. 汉语语境中的“神”129-131
- 二、“Sin”和“罪”131-136
- 1. 基督教文化中的Sin133-134
- 2. 汉语语境中的“罪”134-136
- 三、“Love”和“爱”136-141
- 1. 基督教文化中的Love138-139
- 2. 汉语语境中的“爱”139-141
- 四、其他重要概念的汉译141-143
- 第五章 结论:从英译《论语》到汉译《圣经》之早期中西对话浅析143-150
- 一、历史语境的架联143-144
- 二、语言与思维144-146
- 三、观念的流动146-148
- 四、传教士汉学研究之于中西文化间对话148-150
- 参考文献150-164
- 原始档案与文献150-152
- 中文参考文献152-155
- 西文参考文献155-164
- 附录164-177
- 附录一:浸信会传教站点及塞兰坡浸信会士译经语种分布图164-165
- 附录二:英国浸信总会与塞兰坡浸信分会分离通告165-166
- 附录三:《孔子的著作》中对于“朱熹集注”翻译情况之举例166-170
- 附录四:1843年《日晷》所登《孔子的著作》之十七句译文(中英对照)170-173
- 附录五:《圣经》各卷书中、英文名称与英文缩写及马士曼汉译《圣经》全本各卷名173-175
- 附录六:马士曼信件原稿样例175-1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贵;藏军番号的汉译名应改为“团”[J];中国藏学;1995年01期
2 刘萍;;“增词法”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年08期
3 何耿光;;关于维吾尔族汉译名称问题——对苏北海先生《维吾尔族汉译名称源流考》一文几点补充[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4 聂长顺;;Education汉译名厘定与中、西、日文化互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顾宝和;;英语姓名汉译漫谈[J];外语研究;1987年01期
6 罗;;关于维吾尔族汉译名称问题[J];新疆社会科学;1988年03期
7 张维峰;郑友奇;李兆国;;从NBA球员的姓名翻译谈英语人名的汉译[J];作家;2010年06期
8 周建新;;艾米莉·狄金森汉译名发生史及其影响[J];名作欣赏;2011年15期
9 陈继明;关于“sense”的汉译小议[J];生命的化学;1998年02期
10 刘显才;;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跨文化解读[J];电影文学;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来凤;;Fibroelastosis的汉译名的正、误辩[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2 刘法公;;论商贸英汉/汉英译名翻译的统一问题[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郭定泰;郭明惠;;评《新英汉缩略语大词典》[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李静生;;《徐霞客游记》中几个纳西古地名的考释[A];徐霞客与丽江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冯雪松;;《中国海关历史学术研究丛书》简介[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6 今西春秋;杨玉辉;;《满和对照〈满文老档〉》(太祖朝)前言[A];满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7 郝雁南;董桂君;;《圣经》基本词汇漫说[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8 陈伯鼎;;林少华的翻译观及其翻译风格初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9 陈伯鼎;;林少华翻译风格之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廖琴芳;;试论《圣经》中盐的功能和基督徒在世上的功用[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大平;让科技术语本土化日趋规范[N];科技日报;2006年
2 徐文欣;“口袋书”包罗万象 过“三关”天地自宽[N];中国邮政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郑博超;规范汉英混用,多此一举,还是势在必行?[N];检察日报;2010年
4 严搏非 上海季风书园;谁在分食经典作品[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5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教授、博导 江晓原;研究中国科学史不能轻视科学哲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6 杨舜涛;《圣经》对文学的影响[N];中国民族报;2003年
7 ;奥巴马拟效法前辈,以林肯用过的《圣经》宣誓[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8 ;现存最古老《圣经》首次以数字版面世[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记者 陈克勤;《圣经》形成年代提前400年[N];光明日报;2010年
10 梁工 河南大学文学院;在民族灾难中孕育形成的《圣经》正典[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太一;从英译《论语》到汉译《圣经》[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2 信娜;俄语术语汉译方法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郑海娟;贺清泰《古新圣经》研究[D];北京大学;2012年
4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陈惠;阿瑟·韦利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卢静;历时与共时视阈下的译者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7 郭锦玲;意蕴不同的经典[D];暨南大学;2001年
8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张曦;目的论视角的庞德翻译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10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晏梨花;外语概念的汉译形式[D];南昌大学;2012年
2 唐珊珊;英语姓名中首字母A及其组合的汉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3 裴继涛;圣经造物主汉译名称的嬗变:汉字文化符号视角[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付吟璐;专有名词汉译规范化问题的探讨[D];天津大学;2012年
5 何艳红;越南电影《穿白丝绸的女人》字幕汉译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6 王汝亚;目的论视阈下化妆品英语商标名汉译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胡祥蓬;法国化妆品品牌名称汉译美学性探析[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付晓红;基于目的论的化妆品品牌名汉译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年
9 陈艳;维吾尔药品商品名称汉译初探[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湘梅;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看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103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10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