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价值观念与国民结合中的信仰问题的若干思考
本文关键词:关于社会价值观念与国民结合中的信仰问题的若干思考
【摘要】:信仰是以精神或物理客体为载体的一种社会价值观念,与信仰者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认同是社会价值观念与国民结合在微观层面上的环节,在"自我延伸"中,使自身置身于"整个安全体系的关系之中",具有信仰意蕴。共识是社会价值观念与国民结合在宏观层面上的环节,作为"集体意识"或"集体无意识"具有信仰意蕴。信仰确立在认同趋向信仰的过程与共识趋向信仰的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国民关于社会价值观念的信仰在社会中发生作用的性质与社会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时代特征联系在一起。作为意识对象的体现为"人的类特征"的生命过程在社会意识中积淀为人文精神,在与"神性"、"物性"、"兽性"的对立统一中体现为具体的时代特征。必须用人文精神时代特征对社会价值观念与国民结合的过程进行批判。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社会价值观念 国民 认同 共识 信仰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价论视域中的社会自我批判研究”(项目号:14BZX00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20
【正文快照】: 微观层面上的认同和宏观层面上的共识是社会价值观念与国民结合中的两个环节。如果说,认同和共识是就社会价值观念与国民结合的广度而言的,那么信仰则是就社会价值观念与国民结合的深度而言的。没有社会价值观念与国民结合的广度,固然谈不上深度;但没有社会价值观念与国民结合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查尔斯.泰勒,陶庆;现代认同:在自我中寻找人的本性[J];求是学刊;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君平;;罗尔斯正义论体系的三元结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强昌文;;契约伦理与当代中国权利立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3 刘怀光;李琳;;流行文化影响青少年主体性人格的道德后果[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陈义平;论康德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5 刘行芳;;应该赋予媒介充分的自由裁量权[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周育国;石曲;;公共理性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唐慧玲;;政治哲学视野下的罗尔斯差别原则[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陈治国;论罗尔斯正义观的三个理论向度及其表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9 赵含韫;社会互动视野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朱从兵;;时代与史学流品[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剑侠;;“无冕皇后”还是“交际花”?——民国女记者的媒介形象与身份建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慧;;论国际新闻报道中的误读现象[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伟;;以涂尔干集体意识的观点浅析当前社会秩序的维持[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汪树东;;“文学是人学”思想在大学文学教育中的建构与展开—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为例[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叶国平;;罗尔斯程序正义思想研究——以《正义论》为中心[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陈文娟;;共和主义自由与帝国的悖论[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于景辉;;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整合机制创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刘旭;;社会稳定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贾玉娇;;社会建设:双向运动中的中国利益格局重建[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姝媛;再犯罪人员特殊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责任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小剑;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社会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田经q,
本文编号:1011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11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