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庄严经论》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乘庄严经论》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乘庄严经论 识 境 三性说 五性各别 如来藏 转依 三身
【摘要】:《大乘庄严经论》属于早期唯识经典,为弥勒五论之一。玄奘称其为《大乘经庄严论》,意思是庄严、装饰大乘经典的论书。全论共二十四品,涉及到识与境、三性说、如来藏、佛的三身观等思想。本文以汉译本为研究的主体,参照日译、英译等版本,对《大乘庄严经论》的思想进行研究。 第一章是了解该论的知识背景。介绍了《大乘庄严经论》的成书时代、作者之争、结构框架及其主要内容。可以推定,颂文部分是弥勒与无著合著,长行为世亲所释。 第二章是理解《大乘庄严经论》的理论基础。讨论了《大乘庄严经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识”与“境”。“识”与“境”的关系,不仅表现为主客对立,而且通过“似现”使其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大乘庄严经论》在本质上坚持的是一识论,主张“一种七现”。 第三章总结了《大乘庄严经论》的三性思想。本章通过虚妄分别、能所关系来诠释三性思想。然后,根据第七品《真实品》、第十二品《述求品》、第十四品《随修品》分别总结出三种三性说模式。这三种模式,由浅入深,从简单走向复杂。 第四章集中讨论了《大乘庄严经论》中的如来藏思想。唯识思想与如来藏思想的交流滥觞于《大乘庄严经论》。该论提出“密意一乘”来调和唯识与如来藏思想之间的矛盾。同时,这个矛盾在实质上反映了弥勒与无著、世亲在思想上的不同。 第五章从修行体系角度讨论解脱问题。通过“转依”获得解脱。“转依”后,则进入无漏界。最后,在无漏界讨论三身思想,深入解读佛身的“三一”结构模型。 第六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在以汉译本为主体的基础上,通过经典诠释了解该论的核心思想;从经典翻译的角度,解读该论中的矛盾关系;从发生学和历史研究的角度,明晰《大乘庄严经论》思想在章节前后与历史中的变迁。《大乘庄严经论》为唯识佛身理论的展开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论的研究,进一步明晰了弥勒思想与无著、世亲思想之间的差别,对三性思想结构的研究更进一步。
【关键词】:大乘庄严经论 识 境 三性说 五性各别 如来藏 转依 三身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5
- 一、问题的提出9
- 二、研究史的回顾9-13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13-15
- 第一章 《大乘庄严经论》概述15-26
- 第一节 作者之争及成书时代15-18
- 第二节 《大乘庄严经论》的版本及与《瑜伽师地论》之比较18-22
- 第三节 《大乘庄严经论》的内容22-26
- 第二章 识与境26-35
- 第一节 一种七现与一识26-27
- 第二节 识与境27-32
- 第三节 识境同一32-35
- 第三章 三性思想与虚妄分别35-48
- 第一节 三性之“有”与“无”35-39
- 一、有体与无体36-37
- 二、似体空37-39
- 第二节 虚妄分别与意言分别39-42
- 一、虚妄分别39-40
- 二、意言分别40-42
- 第三节 三性与能所42-48
- 一、能相与所相42-43
- 二、能所与三性结构43-48
- 第四章 如来藏与一乘思想48-61
- 第一节 五性各别48-52
- 一、五性各别48-51
- 二、法界无差别51-52
- 第二节 三乘真实与一乘方便52-55
- 一、三乘真实52-53
- 二、密意一乘53-55
- 第三节 如来藏与真如空性55-61
- 一、《大乘庄严经论》中如来藏的含义55-57
- 二、《大乘庄严经论》中如来藏的性质57-61
- 第五章 转识成智与三身说61-71
- 第一节 菩萨的修行道与“转依”61-66
- 一、《大乘庄严经论》中的五修道位61-63
- 二、转依与解脱63-66
- 第二节 三身与四智66-71
- 第六章 结论71-75
- 一、一识论——识境同一71-72
- 二、三层三性说模式72
- 三、唯识对如来藏思想的接纳72-73
- 四、早期唯识思想中的三身模型73-75
- 参考文献75-79
- 后记79-8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作品散论[J];蒲松龄研究;2006年02期
2 邹林珊;;以佛教法相解析孟子心性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金小方;试论佛教的生命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李昌舒;;自然与自由——论慧能之自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张勇;;诗情与道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郭淑新;;慧远的“因果报应”论新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牛延锋;胡东东;;论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佛教净土宗的作用[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姚卫群;佛教的有为法与无为法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姚卫群;;《成唯识论》中的唯识空观及其对“外道”的批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张志刚;;共建和谐世界的中国文化资源——我国前辈学者探索成果评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学愚;;佛学模式转换:“无我”与“如来藏”[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志刚;;共建和谐世界的“中国经验”——中国前辈学者探索成果评述[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信仰与责任——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杨航;《大智度论》菩萨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稂荻;无尽的现象圆融[D];吉林大学;2011年
5 姜涛;后秦佛教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王振华;见心与践心—罗汝芳哲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蔺熙民;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克昱;《成唯识论》的析恶新视域[D];复旦大学;2010年
9 周耿;先秦道家人性论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10 哈磊;四念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婕;青岛市宗教园林历史文化内涵及环境特征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吉;契嵩孝亲观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理治;佛性的沉浮[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颜福;藏传佛教“十善”中的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刘王璐;宁玛派大圆满法与禅宗思想之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訾翠霞;中国佛教孝思想的特质及现实意义[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荣梅;禅宗“自然观”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蕴[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游云会;庐山慧远佛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陈光卫;论《西游记》的八十一难[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魏魏;慧远的净土信仰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129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12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