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如来藏藏识探析
发布时间:2017-10-12 00:23
本文关键词:《楞伽经》如来藏藏识探析
【摘要】:在佛教史上,《楞伽经》是一部将如来藏和阿赖耶识(藏识)沟通,并给以善巧解释的经典。同时,《楞伽经》也是将不可说的佛内自证境界与佛的言教之间的紧张,给以消解的经典。《楞伽经》认为如来藏藏识本身是佛境界,如此如来藏藏识即成为不可言说的言说之“神秘”。如果佛境界不可表达,那么众生何由熏闻佛法,而佛的教法如何能成为正法?其次,佛境界的不可表达,凡夫如何确证佛法的高深,如何有理由认为佛法高于外道学说?这些问题都包含在如来藏藏识的内在生成结构之中。如来藏是自性清净体,藏识则表现为染污的烦恼世界。二者的沟通在于回到佛与众生的现证状态之中,佛眼观一切众生皆具足如来三十二相,此中的现证感实在是如来藏藏识作为佛法之加持力。也就是说,《楞伽经》提出的沟通性不是在于二者的其它方面,正是奠基在佛与众生同在,佛观众生的真实体验中。众生在藏识海中流转,却时时感受到佛的亲在,由此生起的信仰热望,恰恰是如来藏思潮的本意。不过,《楞伽经》中如来藏与藏识偏向智识主体的感知层面,往往也被实在化为客观的理体,这既有现实社会的虚妄染污力(对象化)的作用,也有后期经院佛学家的形而上学诠释(抽象化)的作用。 本文绪论就《楞伽经》如来藏藏识本身所面临的二难困境给以了简要的提出,这也是本文的问题意识。我们深知对佛境界的真实研究是做不到的,因此转向对“境界”本身的研究,采取文献学的方法和哲学反思的方法对此问题希望能有较好的梳理。 第一章是如来藏与藏识的交涉问题,第一节简要介绍了学界对如来藏三义的研究,主要依据苏通的研究成果和印顺法师的观点。此外对于学界较少关注的藏识三义也一并做了考察;第二节借助近现代批判如来藏思想的问题意识,尝试从“境界”的进路来重新理解“如来藏藏识”,主要讨论“境界”一词的梵汉语义,以及在阿含藏、昆昙藏和菩萨藏中的变迁过程。最后,我们主要对吕o傁壬墓鄣阕髁私樯,
本文编号:10156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15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