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扎仓制度下的僧侣社会流动研究
本文关键词:藏传佛教扎仓制度下的僧侣社会流动研究
【摘要】:藏传佛教的扎仓制度通过一套社会流动机制调节僧侣的社会身份等级,为藏传佛教这一宗教文化系统注入活力:在进入扎仓阶段,寺庙扎仓通过对学僧的资质进行规定以及有选择性的考察筛选,对个体从俗众向僧侣阶层的流动进行控制;在扎仓学习阶段,学僧的社会流动主要是水平形式的,但整个扎仓学习的过程是学僧向上流动所必须的步骤;在学成毕业阶段,扎仓制度借助寺庙关系网络,支撑了僧侣的社会职业流动。在藏区整体混合式的社会流动模式中,扎仓制度发挥着化解社会潜在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
【作者单位】: 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关键词】: 藏传佛教 扎仓制度 社会流动
【分类号】:B946.6
【正文快照】: 社会流动是指在由社会关系网络形成的社会结构当中,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由一个位置向另一个位置的移动。社会流动的发生是由于人们获取社会财富、权力和声望等资源的能力是不断变化的,又因为在社会流动过程中这些资源会在社会成员之间不断地进行分配,所以社会流动是考察社会活力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洪记;;略述三大寺高级佛教人才的培养制度——从学僧到甘丹赤巴[J];中国藏学;1990年02期
2 宋赞良;;色拉寺调查(续完)[J];中国藏学;1992年01期
3 洲塔;拉卜楞寺医药学院[J];中国藏学;1997年04期
4 土登次仁;端智;彭毛卓玛;;药王山医学利众院简史[J];中国藏学;2008年04期
5 端智;宗喀·漾正冈布;;贡本(塔尔寺)曼巴扎仓[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觉安拉姆;;浅谈藏族天文历算的可持续发展[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6年01期
7 章芬;;西藏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的60年[J];西藏发展论坛;201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卓嘎;藏族天文历算传承模式及其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晶勃;;拉卜楞“南木特”藏戏概述[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德倩旺姆;;藏族寺院教育与现当代学校体系中的藏文化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藏学;2012年04期
3 臧肖;郭潇嵋;陈昌文;;藏传佛教扎仓制度的社会功能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06期
4 任志宏;单建鑫;张雪梅;;内地西藏学校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的教学资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5 张虽旺;;试论宗喀巴对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改革[J];科技信息;2011年27期
6 陈霓;拉卜楞寺佛教音乐对汉族音乐的保存与流传[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黄晓芹;泽翁拥忠;降拥四郎;德洛;张丹;;当代藏医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意义及问题浅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4年01期
8 熊安东;赵志礼;杨耀华;倪梁红;嘎务;米玛;孟千万;;拉萨市毛茛科藏药资源初步调查[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年10期
9 田联韬;;藏传佛教寺院的汉传佛教音乐[J];民族艺术研究;2014年03期
10 赵光强;;宋代《玉音法事》曲线谱新论[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卓嘎;藏族天文历算传承模式及其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崔京艳;清朝传统医学教育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3 吕春祥;甘肃卓尼藏族龙纹图形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李凯;西藏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术语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冬敏;西双版纳傣族制陶技术传承模式及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邱熠华;论西藏近代史上的拉萨三大寺[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马仲荣;社会转型期的甘肃藏区社会矛盾与民族关系相互作用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端智;安多曼巴扎仓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9 李江;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彭毛卓玛;玛藏德哇:一个城市边缘藏人村落社区的人类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阿旺次仁;;古代物候观测与西藏历法[J];中国藏学;1988年01期
2 石硕;;西藏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对认识西藏远古文明的价值[J];中国藏学;1992年01期
3 张天锁;翻译与藏族古代科技[J];中国藏学;1998年03期
4 黄明信;;对于几种辞书里“藏历”条释文的评论[J];中国藏学;2006年02期
5 孙林;;唐九宫算、藏族九宫历以及纳西族巴格图的比较研究[J];中国藏学;2007年02期
6 傅千吉;;藏族天文历算学教育发展初探[J];中国藏学;2008年03期
7 蔡伟,冯振杰;“丁科扎仓”与藏族历算[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8 汪基德;;论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与分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刘宗迪;;从节气到节日:从历法史的角度看中国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变迁[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10 斗改;;浅谈藏传佛教寺院的组织机构及其社会功能——以青海塔尔寺为例[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贞;唐五代星占与帝王政治[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2 韦兵;星占历法与宋代政治文化[D];四川大学;2006年
3 孙林;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李富强;中国蚕桑科技传承模式及其演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豪;;失序: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冀中乡村的社会流动[J];农业考古;2012年03期
2 杨豪;;中共革命与冀中乡村社会流动(1937—1949)[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王先明;;试析富农阶层的社会流动——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华北乡村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12年04期
4 杨豪;;革命场域下的社会流动实证研究——以1937年~1949年的冀中乡村为中心[J];开放时代;2012年08期
5 尚会鹏;;种姓的社会流动及其理论[J];南亚研究;1986年04期
6 厉以宁;;关于社会流动[J];读书;1990年11期
7 王先明;;中国近代绅士阶层的社会流动[J];历史研究;1993年02期
8 刘祖云;社会转型与社会流动:从理论到现实的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9 李家林;论考试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10 陆汉文;社会流动:现状、趋势、定位与规划——武汉市千户居民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建民;万仁孝;;社会流动:新上海人中的两性差异与群体分化[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2 刘锐;;电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流动的影响——基于恩施州石栏村的民族志调查[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3 蒋星梅;;社会转型时期国有企业青年的社会流动——以滇南L林业局为例[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玉忠;;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与体育发展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5 廖申白;;公职地位开放与有序社会流动——和谐公民社会的两个特征[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6 张云武;;中国的社会流动与流动者的关系网络[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赵前前;;社会群体“社会流动-政治参与”行为选择模式探析[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廖申白;;公职地位开放与有序社会流动——和谐公民社会的两个特征[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9 邓志强;;青年的阶层固化:“二代们”的社会流动[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10 崔凤;刘洁;;流入与流出:海岛渔村人口的社会流动——一个研究框架[A];2013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四届海洋社会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培林;社会流动与人们的梦[N];北京日报;2003年
2 孙立华;教育与社会流动的机制[N];经济观察报;2004年
3 ;合理的社会流动的标准[N];江西日报;2004年
4 孙立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保护和扩展社会流动的渠道[N];经济观察报;2007年
5 康继祥 李素新;农民社会流动的政策支持[N];农民日报;2006年
6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孙立平;关于“社会流动”的调查随笔[N];北京日报;2007年
7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 青连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流动[N];华夏时报;2008年
8 唐科莉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代际社会流动,仅仅是家庭的事吗[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龚维斌;怎样拓宽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N];北京日报;2010年
10 孟颖颖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如何扫清社会流动障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文政;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流动的后果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王一涛;农民的社会流动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甫勤;社会流动与分配公平感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诚;产权保护、社会流动与冲突[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2 李运涛;蚁族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豪;中共革命与社会流动:以1937—1949年的冀中乡村为中心[D];河北大学;2011年
4 张星;现阶段中国城市居民社会流动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5 赵前前;当代中国弱势群体“社会流动—政治参与”行为选择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卓秋丽;社会流动视角下的留乡青年就地转移就业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7 牟振坤;农村成员社会流动的路径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徐婷;统筹城乡背景下农村社会流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9 何振球;大学生村官社会流动探析[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4年
10 杨文娟;再现一种社会流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247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24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