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冲突与变异:近代湖南教会女校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3 19:26

  本文关键词:冲突与变异:近代湖南教会女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福湘女校 教会 变革


【摘要】:教会女校的产生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竞争的结果,它体现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然而,在教会女校的发展过程中,一面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另一面却是不断的中国化。关于湖南地区教会女校的研究成果不多,个案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福湘女校办学时间长、影响大,具有典型性。本文立足于学校这个“小社会”,结合校园以外的“大社会”,以福湘女校为例对教会女校进行剖析。教会女校的发展历程是一场各方博弈的拉锯战,中国籍教师、教会学校女生及社会舆论在这个过程中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策略以推动教会女校的变异。笔者拟从冲突和变异的角度出发,来探究近代教会女校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 全文由绪论、冲突与变异中前行的福湘女校、教师群体与校方的冲突及教育宗旨的变异、女生群体与校方的冲突及教育效果的变异、社会舆论与校方的冲突及教育环境的变异、结语等六部分组成。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综述、选题意义、研究条件以及创新和不足。第二部分介绍福湘女校建立的大背景及其发展过程。第二、三、四章是本论文的重心,笔者主要以福湘女校为例,对教会女校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冲突和变异进行具体的分析。笔者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开阐述:首先,校内的中国籍教师作为民族主义的代言人,在教育宗旨上与福湘校方发生了或温和或激烈的冲突,这种冲突直接导致福湘女校的变化;其次,福湘女校的教化对象—女学生们并非任由校方塑造的泥巴,她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得教会女校的教化效果发生变异;最后,社会舆论的审查和改造在福湘女校的变异中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结语则对福湘女校在湖南教会女校的地位与影响做出总结与评价。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而言,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教育从未被纳入学制系统。大多数女性都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因而只能安于小家庭之中,未能掌握参与公共事务的知识与能力。而进入近代以来,一方面,由于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侵袭,另一方面,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民族主义者提倡兴女学以实现国家的强盛,而女性则将受教育、尽义务、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作为争女权的条件之一。教会女校成为不同利益群体为达成各自目标而共用的渠道,这势必导致教会女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冲突,发生变异。福湘女校是一个交叉点,它既是传教士传播西方文化的阵地,也是以中国籍教师为代表的民族主义者实现抱负的场所,更是女性谋求自身发展的平台。不同的利益诉求使得福湘女校在发展中不断产生冲突和变异。本文以福湘女校为个案进行研究,不仅能使我们对教会学校的认识更加深入,也有利于加深对湖南社会近代化历程的理解。
【关键词】:福湘女校 教会 变革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529;K26;B97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6
  • 第一章 冲突与变异中前行的福湘女校16-28
  • 1.1 民国初年福湘女校兴起的背景16-22
  • 1.1.1 湖南教会女校兴起的概况16-17
  • 1.1.2 湖南教育界中的教会女校17-22
  • 1.2 福湘女校的初建22-24
  • 1.3 福湘女校的发展24-28
  • 第二章 教师群体与福湘校方的冲突——教育宗旨的变异28-41
  • 2.2 中国籍教师与校方的教育宗旨之争32-34
  • 2.3 中国籍教师与福湘女校的变异34-41
  • 2.3.1 温和型变异34-35
  • 2.3.2 激烈型变异——以舒新城被迫辞职事件为例35-41
  • 第三章 女生群体与校方的冲突——教育效果的变异41-49
  • 3.1 福湘女校全方位的教化方式41-43
  • 3.2 福湘女校对学生产生的实际影响43-49
  • 第四章 社会舆论与福湘校方的冲突——教育环境的变异49-54
  • 4.1 正面推动中的改造49-50
  • 4.2 强力批判中的改造50-54
  • 结语54-56
  • 参考文献56-59
  • 附录59-60
  • 后记60-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洪成;传教士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02期

2 吴洪成;近代中国教会中学课程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02期

3 吴洪成;丁倩;;试论近代中国的教会中学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孙长来;;基督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妇女的自觉[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11期

5 何大进;传教士与晚清教会女学[J];历史教学;2005年07期

6 陈祖怀;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述论[J];史林;1996年01期

7 陈雁;教会女校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崔运武;近代中国教会女子教育浅析[J];史学月刊;1988年02期

9 顾莹惠;教会学校与中国近代教育[J];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10 薛来;罗庶丹先生生前书稿送藏湖南图书馆[J];图书馆;1991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素青;美国传教士与中国女子教育[D];暨南大学;2000年

2 庞丹丹;近现代广西教会学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丽平;中国近代教会女子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高明;近代湖南教会学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丽萍;美国在华教会学校嬗变的路向[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6 彭晶裕;近代中国教会女学研究(1840—1919)[D];吉林大学;2007年

7 马霞;中国近代教会女校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8 曾湘衡;清末民初湖南女子学校教育试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胡发群;近代杭州教会学校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许琼;上海基督教女子中等教育研究(1843-1952)[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266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266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3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