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唐五代禅宗非言语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3 20:35

  本文关键词:唐五代禅宗非言语行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非言语行为 唐五代禅宗 副语言 身势 身触 图示 文学


【摘要】: 禅宗自惠能之后,在禅法修行方法上由传统的单一禅坐发展为生活行为皆可修证。从禅宗历代语录中可见,唐五代时期的禅师在“不立文字”的宗门意旨下倾向于不依经论、言说,直接面授弟子,传佛心印。他们创造性地使用棒打、大喝、沉默、圆相、手势、足势、体势等多种非言语行为,甚至将之发展成为个人或宗门的禅法特征。本文立足于禅宗文献,从禅法启悟过程中禅师所使用的副语言、身体姿势、身体接触、图像呈示四个维度,综合考察唐五代时期禅宗教化过程中的非言语行为的类型与发生机制,进而归纳出禅宗非言语行为所蕴含的非言语思路,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开辟出一种新的思路。 本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论述禅宗非言语行为之纯粹讨论与交际描述。通过对禅宗“第一义”(佛性)具有不可言说的特征,非言语行为是“第一义”特殊化的、直观的、浪漫的呈现,具有境缘性、多样性、模糊性、传承性四个方面的特征,并集中表现了禅宗的基本命题。 第二章论述禅宗副语言的非言语行为教法。分别从音质、发音、语顿三个维度进行归纳整理,认为禅宗副语言具有强调言语、补充言语、替代言语三大语用,并以“临济四喝”为讨论核心。 第三章论述禅宗身势的非言语行为教法。综合分析从唐代到宋代禅宗身势教法的发展趋势,认为其独创性减少,程式化加重。分别讨论禅宗手势示禅、足势示禅、体势示禅。 第四章论述禅宗身触的非言语行为教法。分别讨论禅宗身触示禅中的手触示禅与足触示禅;物触示禅则以“棒打”为讨论核心,并认为棒打、大喝、沉默因其保真性、多产性、长寿性进而成为宗门最具流布性的接机手段。 第五章论述禅宗图示的非言语行为教法。以“圆相”为讨论中心,追溯其源流始末,并分析沩仰宗后学朴顺之的圆相系统。以语录公案为例,分析其在禅法教育过程中的实用价值。 第六章论述禅宗非言语思维观照下的《沧浪诗话》。认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的诗学评价理路与体系,与宋代临济宗大慧宗杲的禅法思想有着较高程度的一致性。
【关键词】:非言语行为 唐五代禅宗 副语言 身势 身触 图示 文学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6
  • 一、关于研究对象的预设8-10
  • 二、禅宗非言语行为研究的主要成果10-15
  • 三、论文的意义与价值15-16
  • 第一章 禅宗非言语行为之纯粹讨论与交际描述16-61
  • 第一节 禅宗第一义之非言语特征16-27
  • 一、法明慧海公案解读一19-22
  • 二、法明慧海公案解读二22-25
  • 三、法明慧海公案解读三25-27
  • 第二节 禅宗非言语行为之形而上纯粹讨论27-42
  • 一、禅宗非言语行为27-32
  • 二、禅宗非言语行为过程中的三个认知维度32-37
  • 三、禅宗非言语行为的类型37-42
  • 第三节 禅宗非言语行为之形而下交际描述42-53
  • 一、禅宗非言语行为的交际时机42-44
  • 二、禅宗非言语行为的认知关联44-47
  • 三、禅宗非言语行为的特点47-53
  • 第四节 禅宗非言语行为之核心表述命题53-61
  • 一、触境皆如,即事而真53-57
  • 二、中观不二,不执两边57-59
  • 三、言语道断,拟议即乖59-61
  • 第二章 禅宗副语言61-91
  • 第一节 禅宗副语言的类型61-77
  • 一、音质62-65
  • 二、发音65-73
  • 三、语顿73-77
  • 第二节 禅宗副语言语用分析77-82
  • 一、禅宗副语言认知关联分析77-79
  • 二、禅宗副语言语用功能分析79-82
  • 第三节 禅门"喝"82-91
  • 一、"临济喝"的前证与同时代禅风考察83-86
  • 二、临济四喝86-91
  • 第三章 禅宗身势91-149
  • 第一节 禅宗身势——兼论禅宗非言语教法的发展趋势91-98
  • 一、创造性的非言语行为渐少,程序性非言语行为渐多93-95
  • 二、个人间的非言语交流渐少,集体的禅法宣示渐多95-97
  • 三、随处随时施教的情况减少,固定场所施教增多97-98
  • 第二节 手禅98-131
  • 一、弹指示禅98-107
  • 二、竖指示禅107-111
  • 三、手势示禅111-126
  • 四、藉物禅126-131
  • 第三节 足禅131-139
  • 一、翘足132-136
  • 二、垂足136-139
  • 第四节 体势139-149
  • 一、非言以诠一以普化“翻筋斗”为讨论中心139-144
  • 二、一机一境——论洪州禅系禅师非言语接机手段的风格化144-147
  • 三、死亡行为147-149
  • 第四章 禅宗身触149-168
  • 第一节 身触示禅149-154
  • 一、手触151-153
  • 二、脚触——论“踏”153-154
  • 第二节 物触示禅154-168
  • 一、禅门棒打155-164
  • 二、棒、喝、沉默——禅宗最具流布性的三种接机手段164-168
  • 第五章 禅宗图示168-191
  • 第一节 圆相始末168-179
  • 一、圆相释义168-170
  • 二、圆相之始170-172
  • 三、圆相之相172-176
  • 四、文字圆相176-178
  • 五、圆相文字178-179
  • 第二节 圆相集成179-191
  • 一、海东朴顺之的圆相符号系统180-187
  • 二、圆相实证187-191
  • 第六章 禅宗非言语思维观照下的《沧浪诗话》191-216
  • 一、诗本体"第一义"之"不可说"193-197
  • 二、诗本体"第一义"之推举197-200
  • 三、"别"—通向诗本体途径之定位200-204
  • 四、通向诗"第一义"之歧途204-208
  • 五、"非关书"、"非关理"与"多读书"、"多穷理"208-212
  • 六、通向诗“第一义”之正途——“妙悟”212-216
  • 结语216-218
  • 附录一:禅宗手势启悟218-284
  • 附录二:禅宗足势启悟284-288
  • 附录三:禅宗体势启悟288-317
  • 参考文献317-326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326-327
  • 致谢327-328
  • 个人简介328-32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童庆炳;严羽诗论诸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2 曾耀农;论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点[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3 陈海叶;;禅宗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语用诠释[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皮朝纲;严羽审美理论三题[J];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5 何兹全;《宋代寺院经济研究》序[J];学术界;2003年06期

6 张毅;论“妙悟”[J];文艺理论研究;1984年04期

7 徐时仪;;“喽Up”考[J];语言科学;2005年01期

8 方立天;禅宗的“不立文字”语言观[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本文编号:10269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269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e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