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学视野中的中国佛教死亡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3 21:31
本文关键词:死亡学视野中的中国佛教死亡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死亡学 中国佛教 死亡观 儒家 道家 生死视域 轮回 死亡超越
【摘要】:中国佛教是中国思想史上死亡理论最丰富的学说体系。本文运用历史和逻辑结合的方法,引入自然科学研究模式,从死亡学视野出发研究中国佛教的死亡观,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索:一佛教死亡观在传统死亡观中的定位;二佛教死亡观的理论体系;三佛教死亡观的社会影响。 主要结论:一、佛教死亡观是对传统死亡观的承接和拓展。儒家是以生观死,死亡学说服膺于伦理教化,是实用主义的死亡观。道家以理性反思联结起儒家和释家,以宇宙为生死视域,主张生死齐一,把死亡的超越转向内心的探求,是自然主义的死亡观。佛教将生死视域扩大到极致,以超越死亡为目的,兼具儒家的伦理教化作用和道家的内心超越机制,是超越性死亡观。二、对死亡的认识是佛教建立的基石。佛教由死亡是苦、不可避免、无常而指向超越的必要性,以动态的生命结构说全方位考察和解析死亡,得出“无我”论,消解了死亡的终结意义。三、佛教死亡观解除了死亡过程的认知困境,在死亡学前沿成果中多有反映,且理性论证死后世界的存在,充分发挥其伦理教化功能。四、佛教死亡超越体系是理论和实践的合一,个体关怀与终极关怀的合一。五、总结佛教的死亡含义:体性为空,相为五蕴的分解,用是检验人生境界的标准和提升生命质量的最后时机。六、佛教死亡观在中国影响深远,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及其中国化的内在推动因素之一。 创造性的转换佛教死亡观,必定能充分展现其现代意义,成为死亡学、生命伦理学、心灵学(超心理学)等新兴学科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为安乐死、临终关怀等伦理热点问题开辟新的思路,并能为中国乃至东亚的相关学科形成自己的特色提供参考,为世界学术做出独特贡献。
【关键词】:死亡学 中国佛教 死亡观 儒家 道家 生死视域 轮回 死亡超越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94
【目录】:
- 前言7-15
- 一 研究背景7-8
- 二 研究意义8-10
- 三 研究现状10-13
- 四 研究思路13-15
- 第一章 发现死亡——中国佛教死亡观之视角15-34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死亡观的形成和发展15-27
- 一 中国死亡观的初成15-17
- 二 儒家17-21
- 三 道家21-25
- 四 发现死亡——中国佛教对死亡的认识25-27
- 第二节 佛教对传统死亡观的补缺27-34
- 一 传统死亡观的理论空白27-29
- 二 佛教死亡观与传统死亡观的接轨29-30
- 三 由三家代表人物的临终看佛教的死亡观30-34
- 第二章 解析死亡——中国佛教死亡观的基石34-50
- 第一节 死因探源——佛教的生命观34-38
- 第二节 死亡困惑——轮回主体38-42
- 第三节 死亡解密——死亡的过程42-48
- 一 濒死期的身心状况42-44
- 二 明确的死亡标准——死有44-46
- 三 死后阶段——中有46
- 四 死后去向——来生46-48
- 第四节 对佛教解析死亡的评析48-50
- 第三章 超越死亡——中国佛教死亡观之宗旨50-69
- 第一节 佛教的死亡分类50-51
- 第二节 死亡的提升——人天乘的追求51-55
- 一 人天乘在中国的盛行51-53
- 二 通往人天道的途径53-55
- 第三节 死亡的升华——净土的向往55-61
- 一 印度佛教之净土55-57
- 二 净土在中国的流传57-60
- 三 净土修行的临终照顾60-61
- 第四节 死亡的终极——涅i玫脑猜,
本文编号:10271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27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