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通体:士大夫的宗教态度
本文关键词:三教通体:士大夫的宗教态度
【摘要】:本文综合近代中外学者对于中国(民间)宗教的论述,在现代宗教学的理论框架下观察儒家对于儒、道、佛三教的信仰态度,揭示中国文化确实存在着"儒表佛里""儒表道里"的特征。考察宋明以降直到清代民国江南士大夫在乡镇之间的信仰生活,不难看到儒家的宗教性。这种宗教性既反映在儒家的"经学"中间,更是根植于从古至今的民间信仰实践。明清时期儒家学说中强调的"三教合一",还不足以说明儒家的宗教性,"三教通体"的说法,更能说明儒学与民众信仰生活的渊源关系。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
【关键词】: 三教合一 民间宗教 士大夫 经学 宗教性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比较经学与宗教间对话研究”(13&ZD07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20
【正文快照】: 中国文化的信仰方式一般通称为儒、道、佛三家,三家之间的关系和结构,又有“三教并立”“三教合一”的说法,当然也有“儒术独尊”的传统。但是,在利玛窦把中华三教(Sects)介绍给欧洲的时候,并不是说三种独立的“宗教”(Religions),更不是说三派学者因了信仰不同,便如同当今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天纲;;江南镇乡祭祀体系中的地方与国家——以上海金泽镇及苏、松二府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2 陆勇强;读《全清词·顺康卷》献疑[J];学术研究;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兴国;浅论纵横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2 司振龙;;论《庄子》的生死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王汝娟;;《古诗十九首》之精神特质浅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4 张黎明;;汉代的北斗信仰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李根亮;;论清代小说中的巫术与恶鬼害人现象[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赵鼎;韩意;;刘师培与章太炎交恶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戚序;袁平;;中国传统貔貅造型的文化寓意解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吉新宏;杨春俏;;“蒿里”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7期
9 赵文;;彝族灵魂观念与先秦巫术社会中的魂魄鬼神观[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10 秦国帅;;明清以来(1368-1949)泰山道派考略[J];中国道教;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志国;;汉代云气纹与神仙思想[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孝鸿;;汉代墓葬画像中“假门”现象之探讨——兼论灵魂升天还是回归[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立光;;汉画像“鸟啄鱼”图像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高二旺;;由汉画解析汉代的灵魂观念[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中江;;进化主义与中国近代的保守、渐进与激进[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6 赵利栋;;中国专制与专制主义的理论谱系:从戊戌到辛亥[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7 杨琥;;戊戌时期章太炎尊荀思想及其中西学术渊源[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8 王天根;;章太炎对“本土经验”的强调与早期“西方社会学中国化”[A];东方丛刊(2004年第2辑 总第四十八辑)[C];2004年
9 商勇;;论“性命双修”内丹学与董其昌“南北宗论”之成因[A];美术学研究(第1辑)[C];2011年
10 陶新宏;;方以智对生死的诠释向度[A];江苏省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论文哲学社会类论文汇编[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袁野;汉画像石造型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3 贾云娣;董其昌书画禅实践与理论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4 王娟;汉代画像石的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6 贾海建;神怪小说与山岳信仰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朱磊;中国古代北斗信仰的考古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李虹;死与重生:汉代墓葬信仰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林苏闽;西汉儒学的自然主义转型董仲舒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孙建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史研究(1899-1940)[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运元;章太炎与湖南省宪运动[D];湘潭大学;2010年
3 刘博;论维新时期的“群己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0年
4 关健;试论“饱游饫看”的自然写生观对山水画创作的影响[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5 王燕;汉代艺术中的仙山图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孙晓飞;场景与图像[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刘元元;陈继儒诗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正林;论章太炎的三重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1年
9 李明丽;汉代“私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石文嘉;汉代墓葬中出土玉璧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健;;明清以来江南民间信仰中的庙界:以苏、松为中心[J];史林;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璞;;宋前儒佛道三教关系述论[J];齐鲁学刊;2011年02期
2 宋昱含;;由悬空寺三教殿小窥魏晋南北朝三教合流[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04期
3 任继愈;;唐代三教中的佛教[J];五台山研究;1990年03期
4 郝可刚;;中国古代“三教”浅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5期
5 陈永革;明清之际三教交涉及其思想效应:以江南为中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代立勇;;“三教”之间的不完全竞争[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9期
7 李四龙;;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类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杨海文;;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历史经验[J];孔子研究;2013年02期
9 黄高宪;试论李贽晚年三教归儒的哲学理想[J];理论学习月刊;1998年11期
10 段建宏;;晋东南三教信仰初探[J];知识经济;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振纲;;三教哲学要义与现代生活[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彭战果;;方以智三教会通思想研究[A];对话: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C];2009年
3 ;“科教兴乡”致富路 “三教结合”奠基业[A];科教兴乡之路——山西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探索[C];2000年
4 蔡东洲;;关羽崇拜与儒、释、道三教[A];宗教与民族(第七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兴;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流[N];中国民族报;2012年
2 胡永辉 南京大学哲学系;三教关系研究的双重定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记者 启良 涌河 实习生 廉洁;深入推进“三教结合” 携手共育“四有新人”[N];赤峰日报;2006年
4 闫孟祥;宋代士人的三教观念[N];光明日报;2010年
5 ;涞水县千人工作队驻村搞“三教”[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6 本报记者 冯永锋 通讯员 贾宗智 赵维春;大连陆院“三教一考”创新理论教学[N];光明日报;2002年
7 赵建强 本报记者 冯晓荣;隔山隔水不隔情[N];陕西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尚冰昕;三村干部进京讨说法[N];西部时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孙阁 本报通讯员 张翼飞;西三教搞活花市有高招[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10 ;梁春禄:“三教并举”谋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彭战果;方以智儒、佛、道三教会通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蔺熙民;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明海;李贽儒道佛三教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于冬华;唐代三教同节现象的文化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辉;东晋南北朝三教关系[D];西北大学;2012年
3 杨云;抉择与会通——王通“三教可一”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元青;三教归儒—方以智哲学思想的终极价值追求[D];武汉大学;2005年
5 李建国;神化与王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6 张凯;王通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466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46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