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三国演义》方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7 07:17

  本文关键词:《三国演义》方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 方术 伏线 行文逻辑 天命观 悲剧之美


【摘要】:《三国演义》中常常出现方术描写,作者以灵虚幻化的笔法叙述内容,与全书厚重深沉的审美基调颇不相协。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三国演义》所呈现的历史阶段的史实、作者的好恶、小说创作的客观需求密切相关。由以上原因而频现的方术描写在行文中的作用亦不容忽视。《三国演义》中的方术描写为人物命运、战争成败、王朝更迭层层设下伏笔。与此同时方术描写在贯通小说情节、完善行文逻辑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道德教化融合在方术的描写过程中,并通过诸葛亮运用各种方术彰显出作者的政治理想。《三国演义》中作者着力描绘的人物身死、战争失利、王朝灭亡的悲剧图景为我们呈现了“命由天定,天命难违”的天命观。而此天命观蕴含着“朝代更迭,分合有数”的规律之美,“明主贤相,忠臣良将”的遗憾之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抗争之美。《三国演义》中的天命观在展现以上美学意味的同时,也推进了传统天命观由“天行有常”向“人定胜天”的过渡演变。
【关键词】:《三国演义》 方术 伏线 行文逻辑 天命观 悲剧之美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7.413;B9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Contents8-10
  • 引言10-14
  • 第一章 《三国演义》中出现的方术14-26
  • 一、 方术释义14-15
  • 二、 《三国演义》中方术的分类15-26
  • (一) 预测类方术15-22
  • (二) 施用类方术22-26
  • 第二章 《三国演义》中方术频现的原因26-33
  • 一、 真实再现历史的必然要求26-29
  • (一) 东汉至西晋的时代风貌26-27
  • (二) 《后汉书》中有关方术的记载27-28
  • (三) 《三国志》中有关方术的记载28-29
  • 二、 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的文化影响29-31
  • (一) 元明时的宗教发展状况29-30
  • (二) 元明时的民间信仰30-31
  • 三、 小说审美搜奇构幻的客观需求31-33
  • (一) 奇幻的方术有益小说艺术性的增强31
  • (二) 人物形象理想化的需求31-33
  • 第三章 《三国演义》中方术描写的作用33-42
  • 一、 借助方术,层层设伏33-35
  • 二、 贯通情节,完善逻辑35-36
  • 三、 寓“教”于术,寄“理”于人36-37
  • 四、 展现“天命观”,,蕴含悲剧美37-42
  • (一) 《三国演义》中的定命悲剧展现的天命观37-39
  • (二) “命由天定,天命难违”蕴含的悲剧之美39-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9
  • 后记49-50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铁生;神秘文化在《三国演义》中的流贯及探源[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2 饶們子;文化影响的“宫廷模式”──《三国演义》在泰国[J];中国比较文学;1996年03期

3 孟彦;《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学术讨论概述[J];天府新论;1990年05期

4 沈伯俊;《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5 张璋;《三国演义》的开场词为何人所作?[J];科技文萃;1995年03期

6 张志合;《三国演义》初考浅论(下)[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7 龚琪;滚滚长江东逝水……——王健、谷建芬为《三国演义》写歌[J];科技文萃;1994年12期

8 傅隆基;忠实原著,超越原著──谈《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的成功与不足[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9 凌宇;符号——生命的虚妄与辉煌——《三国演义》的文化意蕴[J];书屋;1996年01期

10 刘永良;《三国演义》的抒情艺术[J];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宪亮;;论《三国演义》之“白帝城托孤”[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喻斌;;曲直随剪裁 善恶任取舍——析《三国演义》中上庸之战的虚与实[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林舟;;论道教神仙信仰的长生思想[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单长江;;《女仙外史》乃刻意模仿《三国演义》之作[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关四平;;刘备与宋江比较论——《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研究之一[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颖;周琳;;赵越 智慧与恬淡共舞[A];百家谈养生[C];2009年

7 蓝晓光;;从《三国演义》看中国古代的竹兵器[A];中国林学会首届竹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8 于雷;;无鲁鱼亥豕 倒新鲜别致——泛论《红楼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创新[A];红学论文汇编[C];2004年

9 欧阳健;;传统文化与四大名著论纲[A];水浒争鸣(第十二辑)[C];2010年

10 余兰兰;;“神仙”式的军师——论《三国志平话》对诸葛亮形象的神化[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际平;从耀邦同志读书阅数想到的[N];中国信息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成长;鼎足三分梦 杂然赋流形[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商报记者 徐楠;《三国演义》“出口转内销”[N];北京商报;2009年

4 孙绍振;多智、多妒、多疑的审美循环[N];人民日报;2011年

5 马明;交流名著学术 摆渡贯中文化[N];太原日报;2011年

6 冉利华;《三国演义》对反讽的运用[N];文艺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陈璐;《三国演义》与《藏獒》中日合拍的幕后故事[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记者 马春茂;漫画《三国演义》韩文版出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9 李运河;漫话《三国演义》与人物火花[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10 王天保;虚构的权力与理想的高度[N];文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莹;《三国演义》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2 聚宝;《三国演义》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3 黄晋;《三国演义》在明清时期的传播与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辟辟;宋前志怪小说与方术[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战佳阳;道家、道教与《黄帝内经》[D];辽宁中医学院;2004年

6 赵美玲;中国古典诗歌在泰国当代的传播与影响[D];上海大学;2010年

7 李正学;毛宗岗小说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傅希亮;道德史观与《左传》文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9 葛鑫;《史记》对四大名著的叙事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甄静;元明清时期《世说新语》传播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哲达;《三国演义》方术研究[D];渤海大学;2013年

2 邹彬;《三国演义》在明清时期的传播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3 洪云;《三国演义》“择主”描写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古旭;《三国演义》研究三题[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5 韩得志;《三国演义》“贼”义解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6 种松;对《三国演义》中武术器械之探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7 沈晓云;《三国演义》文白相间的语言特点[D];宁波大学;2010年

8 左岩;近二十年《三国演义》影视传播及价值实现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郑淑惠;试论《三国演义》在泰国的传播[D];重庆大学;2011年

10 韦春萍;《三国演义》在泰国的传播及其本土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474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474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f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