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经》哲学思想探微
发布时间:2017-10-20 12:25
本文关键词:《太平经》哲学思想探微
【摘要】: 《太平经》作为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在道教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称作“道教第一经”。然而,因其问世时代久远,缺佚严重,故一度被视为伪书而无人进行专门研究。直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小柳司气太及国内学者汤用彤撰文,断定《太平经》乃汉代旧著,这才引起中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并一度成为国内学界的理论热点之一。如今,《太平经》研究已走过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风雨沧桑,历久弥新。虽然现代学者们对《太平经》的研究依然保持着较大热情,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化。就其不足来说,前人研究留下的最大缺憾即是对《太平经》的思想缺乏一个系统的把握,特别是未能放在道家文化、道教文化的大背景下把它当作“道教第一经”,进行统一的整体性研究。这就难免对该经的学术脉络、理论特质及内在矛盾等问题有语焉不详之处,存在着平面论述《太平经》的简单化倾向。鉴于学界在《太平经》研究上的成就与不足,本文以《太平经哲学思想探微》为题,试图对《太平经》的理论渊源、思想体系、内在矛盾及其在道教发展史上所发挥之承前启后的作用作一探析,力求揭示出早期道教思想的历史渊源、理论特质以及发展演变等问题,以彰显古代道教所蕴含着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意义,企冀对这个业已形成的理论热点推波助澜,进而消解学界在这项研究上的薄弱环节,此亦是本人选题的基本动机。 全文分导论、五章、结语共七大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论述了目前学界研究的概况及其不足,阐明了本文所采取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并对文章的拓展及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 本文第二部分,即第一章《太平经其书》,着重论述了《太平经》与太平道的关系,《太平经》的著者、成书年代及其思想来源。文章首先在论述当时社会背景的前提下,把太平道视为实现《太平经》“太平”理想的担当实施者,认为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进而,本文考证了《太平经》的著者非一时一人之作,而是一部集体编写的道书,并把《太平经》的成书年代定位于公元二世纪前期——后汉安帝、顺帝之际。此外,本文还通过剖析《太平经》与道家学说、儒家伦理、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墨家思想的关系,深入挖掘了《太平经》产生的思想来源,从而揭示了早期道教包罗万象、庞杂多端的学术品格。 本文第三部分即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太平经》“道”、“气”、“神”的宇宙论。认为在其宇宙论中,“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它不仅表征宇宙本体,而且更被诠释为客观世界的总规律。与此同时,《太平经》还吸收了汉代流行的气化论观点,在把元气视为宇宙原初物质的基础上,推衍出“三统共生”的宇宙生成模式。但是,太平经纳气入道所构造的道气合一的宇宙论,其理论着眼点并不在于揭示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奥秘,而是要为自然世界寻求一个形而上的神学性终极根据,以为其宗教神学理论张目。基于此,《太平经》从道论出发,进一步强化了“神”对“道”的作用,使“道”的理论宗教化、神秘化,并进而建构起道教独有的神灵信仰体系。《太平经》的神灵系统包括神、仙、鬼三个层面,它将古代泛神论推到前所未有的致极,并首次确立起道教崇拜的核心对象,因而在道教史上有发端之功。 本文第四部分即第三章,主要阐释了《太平经》宗教神学的天人观。首先界定“天”的内涵不仅包括阴阳、四时、五行等自然实体,而且还指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与此相关联,在天人关系上得出既要遵循天道又要发挥人之主观能动性的结论。但作为一部宗教著作,《太平经》并没有把天人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理性精神贯彻到底,而是最终将“天”神化、宗教化,从而确定了天神的绝对权威性,并由此铸造了天人感应、天人一体的神道理论。天人感应是《太平经》天人观的核心观念,它在天人同类的基础上,强调天人之间存在着相互感应的关系。感应的方式即“天”监察人的行为,通过自然界的灾异祥瑞来表达自己的意志,对人间的统治者进行奖惩。不仅如此,“天师之言”、“气”以及人体内“身中神”也是天人感通的重要途径。此外,《太平经》还利用天道循环的理论作为哲学依据,系统阐发了“承负”说,深化了善恶报应的宗教观念。 本文第五部分即第四章,主要剖析了《太平经》的生命观、修养观与炼养观。指出:如同道家论“道”,最终将其移向现实人生层面一样,《太平经》在建构气化论的宇宙论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哲学关照点投向形而下的层面,并由此论述了“重人贵生”的生命观、行善积德的修养观以及“爱气、尊神、重精”的炼养观。《太平经》的生命观汲取了思想史上、特别是道家学派的“重生”传统,并进一步将其发展为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的理论。这种观点,因其对个体自然肉体生命极度尊崇,故与儒家偏重于人的社会价值的生命观构成了互补的关系。在修养观上,《太平经》吸收了儒家孝亲、忠君、敬师等伦理规范,将道教求仙的个体存在倾向与儒家尽忠尽孝的群体共存意识有机结合起来,使仙与圣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道教特有的生命伦理学。在炼养观上,《太平经》本着“爱气、尊神、重精”的原则,提出了守一、内视、存思、食气、胎息、符{摰染咛逍薜婪绞,
本文编号:1067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6716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