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山太素宫真武造像相关历史问题推论
本文关键词:齐云山太素宫真武造像相关历史问题推论
【摘要】: 本文运用造像实物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安徽齐云山上主要供奉的尊神——太素宫真武主像进行了针对性研究,以期反映出宋、元、明这个由上至下真武崇拜渐趋强化的时代背景对齐云山道教及造像的关键和深远的影响,强调了太素宫真武像的发展流变与齐云山道教发展的相辅相成关系,并对研究主体——太素宫真武造像原作的造型、色彩、制作等本体层面进行了可能性论证。本文认为太素宫真武像在齐云山的存在和声望是时代和真武文化发展的产物,并在塑造齐云山独特形象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齐云山 道教 太素宫 真武造像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958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英文摘要3-5
- 绪论5-7
- 第一章 太素宫真武造像之滥觞——南宋佑圣真武祠的创建背景7-15
- 第一节 齐云山地形地貌与道教造像的契合7-9
- 第二节 宋代真武信仰的促进9-13
- 第三节 真武人格化造像的兴起13-15
- 第二章 太素宫真武造像于明代发展兴盛的缘由分析15-20
- 第一节 均州武当山的辐射性影响15-17
- 第二节 齐云山道士们的努力17-18
- 第三节 嘉靖皇帝明世宗的直接支持18-20
- 第三章 太素宫真武造像相关特征探讨20-26
- 第一节 南宋武神形象的真武造像出现的可能性20-22
- 第二节 服饰上的金黄色调推断22-24
- 第三节 制作上的一些问题推论24-26
- 第四章 太素宫真武造像对齐云山形象塑造的作用26-32
- 第一节 树立了道教在齐云山的主导地位26-28
- 第二节 成就了齐云山“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之名28-29
- 第三节 促进了齐云山“中国道教第一村”的形成29-32
- 结语32-34
- 致谢34-35
- 参考文献35-37
- 附图37-3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翼;;道教文化与豫东文化旅游项目开发[J];青年文学家;2011年10期
2 王利平;王政书;;论道教天人合一思想与环境保护[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1期
3 危怡;;浅析道教文化对中国戏剧美术设计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4 陈庆优;;含英咀华做学问 十载致知求真道——《西北道教史》评介[J];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03期
5 贾静;;道教文化与皎然茶诗[J];中国道教;2011年04期
6 刘嘉伟;;道教视域下的葛逻禄诗人^蚚J];宗教学研究;2011年02期
7 田娜;;浅谈《西游记》中的道教理想[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8 臧洪贵;;中国道教史上的重大发现——红山文化“符{摗辈侍掌康姆⑾纸暗朗酢蓖魄暗轿迩Ф嗄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9 李洁;;赣地旅游景观中的道教文化[J];文艺争鸣;2011年12期
10 黄永锋;吕苗苗;;中国道教思想史研究的若干思考[J];哲学动态;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刚;;二十一世纪道教文化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张应超;;新世纪中发扬光大道教文化的思考[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李晓燕;;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指挥表演“八卦鼓”舞[A];文化研究论坛[C];2011年
4 马冬青;;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道教文化——在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上的致词[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盖建民;;从道教生命哲学看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A];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福建省宗教研究会论文集(三)[C];1999年
6 陈娟英;;道教文化与玉皇信仰[A];闽台玉皇文化研究[C];1996年
7 李刚;;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8 胡孚琛;;道教内丹学的西传和科学解释[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9 蒋步荣;;武夷山道教文化[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孙文昌;田克勤;王平;;崂山道教文化与宗教旅游[A];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C];198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启立 张伟;洞天福地蕴玄机[N];黄山日报;2006年
2 陈吉祥;齐云山:中国道教文化的活化石[N];黄山日报;2005年
3 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杨前进;道文化:齐云山旅游发展之“道”[N];华东旅游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袁泉 光明日报记者 李陈续;齐云山开发亟待提上日程[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5 民宗;刘光复率团视察齐云山道教工作[N];江淮时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李学军 汪海燕;天开神秀看齐云[N];黄山日报;2010年
7 吴江海;休宁“以文会友”名利双收[N];安徽日报;2005年
8 张启立 梁卫国;花落齐云[N];黄山日报;2005年
9 丁常云;弘扬传统道教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N];中国民族报;2005年
10 王书献;道教文化中的和谐思考[N];中国民族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明清道教与戏剧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刘延刚;陈撄宁与道教文化的现代转型[D];四川大学;2005年
3 吕有云;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曾礼军;《太平广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胡锐;道教宫观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霍克功;李西月内丹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姚文琦;民间信仰与社群关系[D];厦门大学;2007年
8 张晓瑞;道教生态思想下的人居环境构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9 陈继扬;云南大理白族本主崇拜的教育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学雁;齐云山太素宫真武造像相关历史问题推论[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2 孙素涵;论八卦鼓舞的舞蹈文化艺术特征及其与道教文化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屈丙之;汉唐巴蜀道教文化地理学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玉姣;楼观台道教文化展示区建筑形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5 李西林;鄂西清太坪镇道教文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6 苌乾坤;安徽齐云山道教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7 赵艳艳;嵩山中岳庙古建筑装饰艺术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8 张香凤;龙虎山道教文化与旅游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范琳琳;陇东道情考察研究及其价值探究[D];西安音乐学院;2007年
10 昌庆志;论道教文化对李贺诗歌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0677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6773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