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亚里士多德友爱与基督教博爱思想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0 21:13

  本文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友爱与基督教博爱思想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亚里士多德 友爱 基督教 博爱


【摘要】:友爱和博爱分别是西方社会古希腊时期和基督教时期伦理思想中探讨的重要德目之一,虽然,这两个伦理学范畴对于它们所属的社会历史时期内容不同、意义也不同,但是两者之间却有着重要的关系。从爱的基本内容看:两者在"爱的性质"、"爱的动力"、"爱的范围"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比较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西方古希腊和基督教时期的伦理思想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 宝鸡文理学院哲学系;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友爱 基督教 博爱
【基金】:宝鸡文理学院重点项目“古希腊时期与基督教时期“爱”的思想比较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K0738
【分类号】:D091;B978
【正文快照】: 爱作为人类情感中的积极肯定因素,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生活中正面的、向上的健康力量,它指引人性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使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爱,既体现了人类的文明与尊严,也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的、善的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但是,人类对爱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泳波;气化宇宙与音乐之境──宗白华论中国艺术创造的文化哲学基础[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徐钝;汪逢春;;关于推行公益诉讼制度的多视角法理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沈文钦;;何谓“为学术而学术”——纯学术观的类型学考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1期

4 廖申白;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叶东惠;;回归、提升、创新——从伦理层面构建“和谐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6 孙玲;唐爱民;;当前我国成人教育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J];成人教育;2007年03期

7 李兰芬;倪黎;;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公正[J];道德与文明;2006年04期

8 廖申白;;对伦理学历史演变轨迹的一种概述(上)[J];道德与文明;2007年01期

9 曹霞;;追寻美德——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归与反思[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10 郭忠;;法理和情理[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爱华;张有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汪凤炎;;“德”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张爱华;张有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霁;诚信与中国患医关系的重塑[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新营;本心与自由[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士清;论终极关怀[D];吉林大学;2005年

4 吴欲波;自由的守望[D];浙江大学;2005年

5 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罗秋立;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人类学批判[D];复旦大学;2005年

7 刘宛晨;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公有产权变革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8 唐爱民;道德教育范畴论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丰茂;重建技术化生存的人文主义向度[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曹正善;教育智慧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文亮;人性及其善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人性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王孝伟;人才视野中的科学技术[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平;幼儿园5-6岁儿童歌曲偏好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荣梅;可持续发展视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超;论怀疑主义对民主的影响[D];华侨大学;2004年

6 刘曙辉;建构普遍伦理的可能性[D];东南大学;2004年

7 唐益;洛克视野中的自然权利论[D];北京大学;2005年

8 钱海燕;以美储善——论当代视野下的美善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9 石霏;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日常道德与商业道德[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柳清华;虚无与信仰[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麟雏;关于“自然辩证法”对象的对话[J];人文杂志;1980年01期

2 黄龙保;略论思维发展中的知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J];江淮论坛;1980年06期

3 D·G·温斯敦 ,周传基 ,梅文;安东尼奥尼和无情节的电影剧本[J];世界电影;1980年04期

4 刘景泉;关于唯物辩证法范畴内在关系的探讨[J];哲学研究;1980年10期

5 纪树立;科学史:批判和继承[J];社会科学;1980年01期

6 黄药眠;亚里士多德的美学[J];哲学研究;1980年04期

7 黄药眠;亚里士多德的美学(续)[J];哲学研究;1980年05期

8 朱志凯;略论逻辑矛盾[J];哲学研究;1980年01期

9 谢先仁;关于性质判断新分类的刍议[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10 罗剑辉;略论归纳推理及其结论的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秋野;;从心理语言学的视角看联想在俄语阅读中的作用[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刘世红;;追求女性解放的两朵奇葩——简·爱与爱德娜·蓬迪里埃之比较[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3 陈兴良;;群体犯罪学的理论框架——行为科学在犯罪学中的运用[A];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C];1993年

4 周一农;;教师职业口语的得体性原则与学生腔[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5 李匡武;;略论形式逻辑的发展[A];逻辑学文集[C];1978年

6 朱波;;论形式逻辑有无阶级性问题[A];逻辑学文集[C];1978年

7 马佩;;论直言判断的种类[A];逻辑学文集[C];1978年

8 莫绍揆;;传统逻辑与数理逻辑[A];逻辑学文集[C];1978年

9 葛力;;培根的归纳逻辑[A];逻辑学文集[C];1978年

10 姜成林;;科学与逻辑[A];全国逻辑讨论会论文选集[C];197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广东廉江市幼儿园 赵维玉;注重幼儿爱心的培养[N];中国妇女报;2000年

2 李欣;“网上政工”见奇效[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北京一师附小;快乐教育“五要素”[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任辉;求新 求精 求实[N];光明日报;2000年

5 马惠娣(作者为中国文化研究所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认识休闲学[N];光明日报;2000年

6 苏恩泽;“没有图形就没有思考”[N];解放军报;2000年

7 孔令杰 廖善龙 王新立 李建舟 曹志刚 边靖泽 王隽 郭守曾;事关搞好兵兵关系[N];解放军报;2000年

8 昆明医学院副教授 董峻 本报记者 李渝;医学方法论释义[N];健康报;2000年

9 阎振起;文化古国展风采[N];吉林日报;2000年

10 王孙;“服饰文化”的文化见识[N];金融时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继杰;柏拉图《蒂迈欧篇》的宇宙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余俊伟;弗协调逻辑应用于道义逻辑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周迈;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存在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王毓红;历时与共时:《文心雕龙》与《诗学》体裁理论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5 高慎英;论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其知识假设[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孙希有;经济发展的人文向度[D];吉林大学;2004年

7 吴宝康;论怀特小说的悲剧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黄铭;怀特海的创造性哲学及其宗教文化意蕴[D];浙江大学;2005年

9 计海庆;“机器人”观念的形成及其影响的哲学考察[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李长伟;好人与好公民[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立强;构筑理想化的人性庙堂[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西方思想的两次转渡[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李欣;本体论视域中的美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世涛;论近代英国经验论实体学说的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徐怀谦;中西古代诗教之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王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比较[D];湘潭大学;2001年

7 原威则;可持续与发展的续造——时间之思[D];河南大学;2002年

8 梁礼宏;科学解释语用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宋建平;形而上学终结了吗?[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爱珍;语义模糊的认知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0693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693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d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