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走进”教堂与“走出”教堂

发布时间:2017-10-24 17:03

  本文关键词:“走进”教堂与“走出”教堂


  更多相关文章: 基督徒 仪式 身份建构 社会融入


【摘要】:本文以宗教仪式为切入点对中国基督徒的身份适应与社会融入问题进行研究。在本研究中,试图回答的问题是:对于一个异质文化的宗教,中国基督徒是怎样“走进”教堂的?他们的身份建构过程是怎样的?基督徒身份形成后的他们又是怎样“再次”融入中国社会?本文分为导论、正文和结语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问题的缘起、研究意义;第二章为文献述评,分别对宗教社会学中仪式的相关文献和中国基督徒融入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文献评述;第三章为研究设计,主要对本研究所运用的理论支撑、理论假设和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为正文,第四章主要是对B区基督教会概况进行介绍,包括教会的主要宗教仪式、活动和教会内部信徒构成的基本情况。第五章“走进”教堂是借用互动仪式链理论对基督徒身份建构的过程作出微观分析。基督徒宗教身份的建构是一个由仪式刺激带来短暂情感到各种机制形成长期情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互动仪式(IR)起到决定性作用。依据互动仪式链理论,本章着重剖析信徒信仰情感在宗教互动仪式中转化的明细图画。仪式的符号激起情感要素,参与者的信仰开始萌芽,形成共有的兴奋,也就是涂尔干所谓的“集体兴奋”。本章以主日礼拜与圣餐两个仪式为例,以微观视角分析基督教仪式给参与者带来短暂兴奋的过程与机制。在短暂兴奋之后,通过一系列连续且长期的互动仪式(IR),短暂情感转变为委身于教会的长期情感,类似于涂尔干所谓的“道德团结”;本章尝试分析三个促成“团结”的主要机制(分工、团契、会话)。分工的机制增加信徒的情感能量(EE),如身份感、责任感和成就感;团契给信徒提供建立熟人关系的平台,熟人关系使群体稳固,信徒又在高度团结的群体中获得维系信仰的力量;会话是信仰符号内化的机制,信徒在讲述或倾听时信仰热情得到激发,会话使信徒从他人身上获得高度的能量以维系信仰。第六章“走出”教堂是关于基督徒身份形成后“重新”融入社会的问题。基于基督教教义与中国传统习俗相冲突的方面,本章仍以仪式为切入点,考察基督徒在面对与自身信仰相悖的传统风俗或仪式时,如何平衡其“基督徒”与“中国人”的身份,以及以怎样的方式在尽力维系人情关系的基础上坚持自身信仰。笔者观察发现,中国人伦理本位的思维模式使两种信仰在具体的宗教实践中,基督徒能在不违背基本教义的基础上在仪式层面作出一定的让步。非基督徒面对亲人朋友的信仰时,也大多能做到理解与接受。中国人关系主义心理模式与中庸的包容性为基督教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在行为方式上,基督徒与传统信仰的互动实践表现出一个不断改造、融合的动态契合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中庸与包容的性格特点,以及以亲情和人情为主导的社会特征。本章归纳分析两大类基督教与民间习俗博弈、融合的方式——民俗兼容与仪式意义新解。这种融合也可以说是基督教本土化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基督徒 仪式 身份建构 社会融入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97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绪论10-12
  • 一、问题缘起10
  • 二、研究意义10-12
  • 第二章 文献述评12-20
  • 一、宗教社会学理论相关文献回顾12-14
  • 二、中国基督徒融入问题的相关研究14-17
  • (一) 关于两种信仰文化的相关研究14-15
  • (二) 关于中国基督徒融入问题的实证研究15-17
  • 三、文献简评17-20
  • 第三章 研究设计20-24
  • 一、理论依据20-21
  • 二、理论假设21-23
  • 三、研究方法23-24
  • 第四章 B区基督教堂概况24-26
  • 一、B区基督教堂敬拜活动概况24
  • 二、B区基督教堂成员概括24-26
  • 第五章 “走进”教堂26-42
  • 一、微观社会学的图画26-27
  • 二、仪式带来短期兴奋27-32
  • (一) 主日礼拜27-31
  • (二) 圣餐31-32
  • 三、短期兴奋到长期情感的转化32-42
  • (一) 分有情感33-35
  • (二) 团契——小团体的凝聚35-37
  • (三) 会话——符号内化的机制37-42
  • 第六章 “走出”教堂42-52
  • 一、中国传统信仰42-45
  • (一) 民间宗教42-44
  • (二) 祖先崇拜44-45
  • 二、“神情”与“人情”45-46
  • 三、仪式的交织46-52
  • (一) 民俗兼容47-49
  • (二) 意义新解49-52
  • 第七章 结语52-54
  • 参考文献54-58
  • 致谢58-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宝琰;万明钢;;乡村中学生基督徒的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 基于甘肃W村的田野调查[J];社会;2011年04期

2 方文;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群体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5年01期

3 汲U,

本文编号:10896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896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0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