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时间观嬗变的现象学式发微——基于龙树、僧肇和法藏
本文关键词:佛教时间观嬗变的现象学式发微——基于龙树、僧肇和法藏
【摘要】:自古希腊人从自然本身理解时间以来,亚里士多德首次完成对时间问题较为系统的论述,并借此开创了客观时间的研究方向。奥古斯丁则通过对时间存在、本质和起源的审视,开启了主观时间维度的研究。胡塞尔承继奥古斯丁、康德、柏格森的主观时间学说,接受亚里士多德时间与意识关系的观点,在对活的当下的探究中阐发了其时间意识现象学。古老东方佛教思想中也有一条探究时间现象的线索,它从龙树开始,经由僧肇、玄奘、法藏,下至道元。这种对时间现象的考察慧发心性之体会,最终将时间展示为一个由未来、当下和过去组成的错综复杂的结构,把时间的来源归于"心念"。通过对龙树、僧肇和法藏的时间观进行一种现象学式的解读和诠释,不仅可以从不同向度辨明佛教时间观嬗变的义理,从而更确切地把握佛教慎思明辨、见道弘远的时间思想,并指明其对当下自在生命价值的意义,而且发现在西方时间观和佛教时间观之间可以展开一场对话。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时间 现象学 龙树 僧肇 法藏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胡塞尔时间意识现象学研究”(10XZX007) 国家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子项目“胡塞尔1890—1907年期间著作翻译”(12&ZD124)
【分类号】:B948
【正文快照】: 引言佛教时间观源自对生命有限性的内心省察,“无常”和“苦谛”的基本体悟和情绪构成佛教时间观的实事背景,“刹那论”在佛教时间思想进程中据有重要的开端地位。龙树对时间的破斥以相对关系为出发点。通过逻辑推演中出现的不可消解的矛盾,龙树指明时间现象过去、现在和将来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顺福;论僧肇对中国哲学的贡献[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秦淮;僧肇在两种文化之间[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3 高兴智;僧肇哲学思想述评[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4 王贻社,李秋丽;论僧肇“空”的视野下的宇宙人生[J];齐鲁学刊;2004年02期
5 雷小鹏,王巧玲;僧肇佛学的美学底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5期
6 曹树明;僧肇的无分别观念[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王庆原;;僧肇“空”论及其现代价值[J];五台山研究;2006年03期
8 程平源;;僧肇心学辨析[J];学海;2007年05期
9 朱新林;;僧肇思想述评[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李新玲;;僧肇的名实之论[J];五台山研究;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秀连;僧肇的佛学理解与格义佛教[D];中山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聪懿;论刘勰《文心雕龙》佛学观[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杨帆;从僧肇的般若学思想看玄学和佛学的会通[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陈鑫;僧肇的认识论思想[D];西北大学;2010年
4 高兴智;僧肇哲学思想述评[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伟;僧肇“无知”与“般若”关系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姜姝;僧肇佛学中的庄学因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朱新林;僧肇思想述评[D];西藏民族学院;2007年
8 张瑞玲;僧肇般若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9 周欢;庄子与僧肇理想人格说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10 张凡;论僧肇中观哲学对意象的理论影响[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964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96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