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两种生命的学问

发布时间:2017-10-31 10:00

  本文关键词:两种生命的学问


  更多相关文章: 生命的学问 观念性真理 上帝的真理 性善 天人合一 与上帝相和


【摘要】:自从基督教与儒学在中国社会相遇以来,会通儒学与基督教就成为困扰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大难题。造成这一困局的原因错综复杂。单从学术的立场来看,研究方法的不成熟也是造成这种困扰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近代以来,在国家、民族利益及民族情感的纠缠中,学术界的主流话语始终没能摆脱“判教”思维的局限,而使得儒学与基督教这两种异质学术的会通变得格外复杂和艰难。在“判教”的思维框架中探讨异质学术间的会通问题,总难避免陷入以己之是为是、以人之是为非,或同于己者是之、异于己者非之的思想怪圈和误区,于是相互攻讦成为主调,会通问题反而被搁置一旁了。为了避免由此一局限所造成的理解障碍,本文从比较研究而非判教的立场出发,各如其是、是其所是地呈现孟子与保罗人生观中那些充满分歧而又各具特性的智慧,在此基础之上,寻求拓展儒学与基督教会通的渠道和空间。 孟子与保罗分别代表着两个性质迥异的文化传统,一个是以人为本的儒家哲学传统(独立的思想史传统),一个是以神为中心的基督教信仰传统(先知—使徒传统)。在这两种异质的文化传统中,成立着儒学与基督教两种性质迥异的真理言说。这就意味着,孟子和保罗是在各自的话语系统中,按照各自的是非尺度思考和言说人生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保罗以为“是”者,孟子以为“非”,反之亦然。客观中立的学术研究,是要透过被比较对象之间的分歧,揭示不同是非尺度中的独特智慧,而不是在被比较对象之间判是非、论高下。因为要论断是非高下,很难避免研究者个人观念和好恶的影响,因此便难以保证研究结论的客观公正。基于此,本文将平等看待孟子和保罗人生观中充满分歧乃至对立的思想信仰,公平地视其为“两种生命的学问”。 走出近代历史阴影的儒学,要在与基督教对话而非对立的态势中,重新认识和理解基督教的智慧,,就必须以更加宽容和开放的态度对待基督教的上帝观和真理观。在基督教的话语系统中,上帝既非人的心理幻象,亦非纯粹哲学思辨所及的最高抽象物,而是集创造、拯救和审判于一身的“主”。作为道成肉身的上帝,耶稣基督既不同于尧舜周孔、释迦牟尼、穆罕默德,更不同于任何一个“涂之人”,他
【关键词】:生命的学问 观念性真理 上帝的真理 性善 天人合一 与上帝相和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222.5;B978
【目录】:
  • 中文摘要4-8
  • ABSTRACT8-13
  • 引言13-18
  • 第一章 从比较研究到学术会通:儒学与基督教比较研究之方法论18-34
  • 一、近现代中国的文化处境18-21
  • 二、比较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1-27
  • 三、儒学与基督教会通之途径27-34
  • 第二章 从保罗与孟子的不同职分看基督教与儒学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言说34-58
  • 一、从犹太人保罗到基督徒保罗36-41
  • 二、使徒保罗与“上帝的真理”(福音)41-48
  • 三、亚圣孟子与儒学的观念性真理48-58
  • 第三章 “善”与“罪”:孟子和保罗在人性问题上的洞见与分歧58-88
  • 一、人禽之辨与人的“善”性59-72
  • 二、神人之辨与人的“罪”性72-88
  • 第四章 超越与重生:孟子与保罗对人生价值及意义之不同“终极关切”88-112
  • 一、天人合一:由本体相通到境界合一89-101
  • 二、与神复和:从“旧人”到“新人”101-112
  • 主要参考文献112-115
  • 致谢115-116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116-117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11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青;;谈谈孟子的“仁政”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2 王兴业;;孟子游齐纪要[J];管子学刊;1989年02期

3 曹虹;;孟子思想对汉赋的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1990年05期

4 西德基;;孟学研究的新进展——评王其俊《孟学新探》[J];孔子研究;1991年01期

5 崔华前;论孟子思想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J];嘉应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韩振华;叶格正;;占以明《易》理,象以喻《孟》《庄》——与叶格正博士谈汉学[J];华文文学;2011年01期

7 罗祖基;论孟子思想及其儒学的异端性质[J];青海社会科学;1992年02期

8 丰木;刘宝禄;;孟子思想利于治国与治学[J];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06年04期

9 赵俪生;读《孟子》札记[J];齐鲁学刊;1988年03期

10 祝瑞开;;孟子思想及其阶级性格[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杰;;超凡入圣:孟子的自我道德修养及理想人格塑造[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2 刘鄂培;;孟子与《孟子》一书撷要——兼论孟子思想的文化价值[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3 吉萍;;孟子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价值观[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闫学军;王雷震;;试析孟子管理思想的几个特点[A];第八届中国青年运筹信息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6年

5 万光军;;儒墨天命观的分梳与互动[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黄云明;;论孟子的立法伦理思想[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7 朱义禄;;孟子民本思想的近代化重构——从历史回眸儒学的生命力[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杨泽波;;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道德底蕴——以孟子为中心[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9 于孔宝;;管仲学派的政治哲学与孟荀思想的齐学化[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10 季庆阳;杨慰;白延军;;试析孟子思想与道家的关系——兼论早期儒道之间的关系[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西木;还原一个真实孟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2 彭松建;孟子思想与我们的生活[N];中国邮政报;2007年

3 河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石国兴;“养吾浩然之气”[N];光明日报;2010年

4 王慧茹 李法强;孟子:继往开来的儒门亚圣(下篇)[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孙雪霄;“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N];光明日报;2006年

6 刘贵之;孟子思想与和谐社会[N];济宁日报;2006年

7 记者 孟苗 王玉宾;昔孟母,并州人氏?[N];山西日报;2011年

8 ;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之异同[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9 田正利;孟子并非主张“性善”[N];光明日报;2006年

10 黑龙江大学 胡燕春;瑞恰兹《孟子论心》对于孟子思想的解读[N];光明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旭光;孟府档案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李世平;孟子良心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沈锦发;孟子内圣外王思想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徐桂秋;孟子文艺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5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石磊;先秦至汉儒家天论新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7 周淑萍;两宋孟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8 兰翠;唐代孟学探赜[D];山东大学;2012年

9 高正伟;先秦两汉孟子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万光军;孟子仁义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大为;孟子“反经”之说[D];苏州大学;2010年

2 何安峰;论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卫东;孟子论辩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权;孟子王道思想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姜德高;孟子若干思想研究[D];烟台大学;2011年

6 李高林;孟子“义”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7 魏代富;孟子游历考[D];聊城大学;2010年

8 朱凤娟;孟子人格美思想探析[D];云南大学;2011年

9 邹振卿;孟子“心”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学才;孟子仁和哲学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218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1218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6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