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慧远与东晋礼学

发布时间:2017-11-01 02:07

  本文关键词:慧远与东晋礼学


  更多相关文章: 慧远 丧服 礼学 《沙门不敬王者论》


【摘要】:东晋高僧慧远学兼道、儒、释三教,对礼学、玄学颇有造诣。这样的学术背景,对慧远弘赞佛法,并取得士大夫阶层的理解与支持极为有利。其生活于东晋时期,正是佛教开始中国化的重要阶段。所谓中国化,就是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向儒道理论靠拢。这里的靠拢,就是一个如何解释的问题。在不改变根本教义的前提下如何进行调整,就成为一个关乎中国佛教存亡的大问题。慧远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关键词】慧远 丧服 礼学 《沙门不敬王者论》
【基金】:2013年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儒家思想在东亚文化圈的传播与变迁”(2013324)阶段成果
【分类号】:B949
【正文快照】: 慧远是东晋高僧、莲宗始祖,历来倍受关注。《高僧传》载:“所著论、序、铭、赞、书,集为十卷,五十余篇。”[1]《隋书·经籍志》著录《释慧远集》十二卷,其书已佚。残存篇章,散见于《出三藏记集》《高僧传》《弘明集》《广弘明集》《庐山记》等书之中。近代以来,又有苏州弘化社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海帆;;宕昌的凤鸟信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刘洪强;;“姜维之母”的疏漏——兼谈毛宗岗对嘉靖本《三国演义》中“逻辑错误”的修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刘洪强;;“东吴弄珠客”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王明前;;三国两晋财政体系演变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5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6 胡秋银;试论郭泰之不仕不隐[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7 吴怀东;支遁与晋末玄言、山水诗之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8 王光照;隋大业世东都洛阳国家图书整理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9 胡秋银;南朝士人隐逸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0 刘克;;汉代画像石中的佛教环境生存智慧[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慧斌;;试析魏晋南朝家学兴盛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姚宏杰;;北魏皇宗学与四门小学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高慧斌;;试论南朝私学发展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姚宏杰;;金代“六学”考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王振星;;“嵇康”与卢俊义的梦意象——金圣叹“梁山泊英雄惊恶梦”解读[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6 张峰;;汉画像中建鼓的形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姚乐;;关于汉盐渎县的几个问题[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济沧;;放达之风与六朝舆论[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夏雷鸣;;从OI卢文文书看鄯善国僧人的社会生活——兼谈晚唐至宋敦煌世俗佛教的发端[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尹钧科;;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7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8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张陶然;协议离婚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慧;佛教对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刘石磊;郭象《庄子注》“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文;;论谢灵运的“心杂”——中国传统文人的一面镜子[J];兰州学刊;2006年01期

2 马恺征;;慧远对佛教因果报应论中国化的贡献[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曹虹;慧远及其庐山教团文学论[J];文学遗产;2001年06期

4 安藤更生;李广洁;;慧远的庐山龙泉寺位置考[J];五台山研究;1992年04期

5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罗颢;;简述慧远的因果报应理论[J];法音;1989年10期

7 杨曾文;为协调佛法与王法立论——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析[J];佛学研究;2004年00期

8 童李君;;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略论[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龚斌;;庐山慧远的山水文学创作[J];殷都学刊;2010年03期

10 曹虹;中韩诗文中的三笑题咏[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冯巧英;;净土宗形成探源[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曾良;;《高僧传》字词札记[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芮诗茗;;建国以来六朝佛教史研究概述[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亚明;官、民与鬼神的互相协商[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顾钧;礼仪的重要性[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本报特约评论员、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叶小文;“虎溪三笑”以“和”会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4 张润堂 杨学凤;法显:西行求法第一人[N];中国民族报;2009年

5 游斌;多元通和、经典互读,促进宗教间对话[N];中国民族报;2011年

6 周诚亮;发展庐山文化旅游的思考[N];华东旅游报;2002年

7 黎南;“推介会”让东升成了“香饽饽”[N];海南农垦报;2009年

8 方立天;我的治学之路[N];光明日报;2010年

9 刘书民;观世音菩萨张猛形成于安阳清凉山探秘[N];安阳日报;2010年

10 李训刚;古代名诗与东西林寺[N];九江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鹏;梁代僧尼传记中的话语权力[D];复旦大学;2010年

3 霍贵高;东晋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4 陈铮;身份的认定—六朝画家与道教[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5 张源旺;从空性到佛性[D];苏州大学;2012年

6 耿朝晖;释慧皎《高僧传》文学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罗小珊;传神论的起源[D];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林洋;慧远佛学思想源流探讨[D];西南大学;2011年

2 周长帅;理性一味、一分始有[D];山东大学;2012年

3 张魏魏;慧远的净土信仰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解兴华;《大乘大义章》试析[D];西南大学;2007年

5 许宇飞;论慧远[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建华;庐山慧远“实有”思想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7 张增勇;慧远业报轮回说浅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贺春旭;晋宋“神不灭”思想与印度佛教业报轮回思想的比较[D];吉林大学;2005年

9 张玉皎;魏晋南北朝时期涉儒涉道僧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10 刘丽芳;六朝江西佛教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247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1247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d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