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论语》与《摩西五经》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1 03:14

  本文关键词:《论语》与《摩西五经》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比较 阐释 上帝 君子 义人


【摘要】: 《论语》和《摩西五经》在各自的文化体系中地位非常重要,但是传统及现实的学术研究,却存在着一些方法上的偏差和理解上的错误。在汉语基督神学日益发展、全球化浪潮迅猛、人自我本质迷失的大背景下,通过经典比较以探讨文明对话的可能性当是必行之势。 论文以史为鉴,努力在方法上超越他人,这是文章着力想强调的。阐释学的初衷为“探求作者原意”,这与笔者对待经典研究的态度不谋而合。论文把支持阐释和反对阐释的理论进行结合、辨析,借用艾柯的“标准作者”、“标准读者”的概念,将研究对象置于宗教的平台之上,通过对两部经典中的关键意象进行比较,试图发现它们各自所代表文明的特点。 论文以“仁与君子”、“诫律和义人”为研究的重心,讨论了它们所藉以成立的相通的根基——“天”和“上帝”。它们之间的共性很多,但是由于文本作者对待它们的态度不同,其呈现出的面貌却差异甚大:儒学虽以天为基础,但是其文本表现出来的却是以现世人情为中心,这使得儒学的“天”和人的生活出现了断裂;而五经表述的上帝、律法和人的生活呈现出的是一而三、三而一的特点。论文认为,“知天命”在孔子的学说中是居于重要位置的。“人来自上帝,当遵行上帝的道路,在生活中体会上帝的本质”则是对五经内涵的概括。从这个意义上讲,两种文明内在义理是相通的。但是,构成文明的各个要素之间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差异从根本上规定了这两种文明的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两种文明的对话必须慎重。
【关键词】:比较 阐释 上帝 君子 义人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222.1;B97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引言8-26
  • 一、《论语》和“五经”的地位8-11
  • 二、比较的理由11-15
  • 三、比较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15-16
  • 四、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及立场16-21
  • 五、阐释的必要、危机及界限21-26
  • 第一章 “天”与“上帝”涵义辨析26-32
  • 一、“天”和“上帝”的涵义26-28
  • 二、性相近,,习相远之特点28-32
  • 第二章 “仁”之根与“诫律”之本32-46
  • 一、“仁”与“律法”的涵义及特征32-42
  • 二、“天”-“仁”与“上帝”-“律法”42-46
  • 第三章 “君子”与“义人”46-58
  • 一、“君子”的概念46-48
  • 二、“义人”的概念48-51
  • 三、“君子”与“义人”的关系51-58
  • 第四章 生活方式的同与异58-68
  • 一、“本乎情”与“本乎理”58-63
  • 二、诗意的与圣洁的63-65
  • 三、人性的修补:内省和忏悔65-68
  • 结语68-72
  • 参考文献72-7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德勇;论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的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张增田;公平:道家黄老学派的法价值追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沈跃春;冯友兰对“大全”悖论的消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郭淑新;神秘主义:一种哲学的“境界”和“方法”——论冯友兰对神秘主义的诠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谢树放;;试谈儒家之中、仁、和及三者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谈家胜,何根海;杜荀鹤仕进与引退的心理解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7 吴先伍;庄子智慧说[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赵炎才;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基本特征刍议[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9 曹海婴;论中国建筑中虚形空间的意义[J];安徽建筑;2001年02期

10 查昌国,吴海波;“中国思想史”教学中儒家边缘化透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少静;;国际化进程中的北京农学院主体意识探微[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2 崔波;吴彤;;地方性知识视野下的洋务派的翻译出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3 冯春波;;中国英汉、汉英词典插图简况[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卞敏;;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平;;《水浒传》明清诠释之比较[A];2005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暨大丰市施耐庵研究会成立20周年庆典专辑[C];2005年

6 虞万里;;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7 查清兰;;《左传》外交辞令的委婉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吴启坚;;周振甫《诗经译注》中器物训释疑义举隅[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苗天德;;王徵(1571—1644)——机械发明家,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先驱,中国历史上著书介绍西方力学的第一人[A];第三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陈立旭;;儒学精神旨趣与阳明心学的兴起[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维公;汉代学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严翅君;伟大的失败的英雄——张謇与南通区域早期现代化[D];苏州大学;2001年

3 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李智勇;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展(1937—1945)[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6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7 王人博;中国近代宪政思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王荣国;明清时代的海神信仰与经济社会[D];厦门大学;2001年

9 傅绍良;唐代谏官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昭;《史记》士形象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晓军;试论韩非的帝王之术——韩非管理心理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东;《孟子字义疏证》发微[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4 蒋斌;《论语》与《道德经》的美学精神之比较[D];扬州大学;2001年

5 王志军;从马克思早期对宗教的批判看哲学的根本变革[D];黑龙江大学;2001年

6 麻尧宾;梁实秋小品文艺术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7 李洪良;《檀弓》散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8 李近远;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过程的历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9 周一鸣;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的困惑与追寻[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敏;语言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1249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1249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e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