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南北朝时期观音信仰的特征及其影响
本文关键词:论魏晋南北朝时期观音信仰的特征及其影响
【摘要】: 观世音在中国民众心中是影响最大、结缘最深、信众最多的神祗,观音信仰已成为我国菩萨信仰的典型。目前学术界对观音信仰与文学、艺术、经文以及观世音与中国文化等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而对魏晋南北朝这一特定时期观音信仰兴起的特征研究仍存在不足。本文以观音信仰在中国的传播演变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观音信仰这种宗教文化现象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传播的类型特征,从而理解观音信仰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对帮助我们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文化的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从宗教心理学角度对民众观音信仰心理进行研究,有利于把握民众信仰心理的特点,正确认识我国的宗教信仰现象,为宗教活动管理工作提供学理支持。 本文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历史原因,从整体思路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以及历史学、宗教学及文化学等多种学科方法,力图对观音信仰的特征及影响作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观世音经典的分析,从而得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观音信仰就已经随着经典的传入来到中国,并且已经被中国民众所接受;同时这些被名僧所翻译的经典中已经表明观音信仰在魏晋南北朝这一特定时期已经具备了来世接引、称名救难和般若智慧三种类型特征,并认为这几种类型特征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结论。 围绕以上观点,本文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通过对文献材料的分析,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观音信仰通过名僧名士对佛经、佛典的翻译和理解才完成初传的步骤。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详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观音信仰的类型,主要包括现世救难型、来世接引型及般若智慧型,在此基础上揭示魏晋南北朝时期观音信仰的特征。第三部分基于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观音信仰理论的探讨,从佛教实践方面、文学发展方面及民族心理性格方面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观音信仰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把观音信仰与具体的历史时期相结合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为我国观音信仰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观音信仰 佛教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948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6
- 文献综述6-9
- 1、魏晋南北朝时期观音信仰的传入9-12
- 1.1 早期佛教中观音信仰的产生9-11
-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观音信仰的传播11-12
- 2、魏晋南北朝时期观音信仰的类型及其特征12-19
- 2.1 现世救难信仰12-13
- 2.2 来世接引信仰13-16
- 2.3 般若觉悟信仰16-19
- 3、魏晋南北朝时期观音信仰的影响19-26
- 3.1 对佛教实践的影响19-21
- 3.2 对文学发展的影响21-23
- 3.3 对其他领域的影响23-24
- 3.4 对民族心理性格的影响24-26
- 结语26-27
- 注释27-28
- 参考文献28-30
- 致谢30-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友文;观音信仰成因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2 李利安;中国观音文化基本结构解析[J];哲学研究;2000年04期
3 ;书讯[J];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02期
4 郑筱筠;观音信仰原因考[J];学术探索;2001年S1期
5 陈小法;;观音信仰与东亚文化交流——记普陀山文化论坛暨“东亚的观音信仰”国际学术研讨会[J];国际学术动态;2010年02期
6 罗华庆;敦煌艺术中的《观音普门品变》和《观音经变》[J];敦煌研究;1987年03期
7 王海燕;湘西观音信仰与沈从文乡土小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孙昌武;;中国汉地观音信仰与文学中的观音[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03期
9 钱屿;;骑观音金铜像考述[J];收藏家;2010年03期
10 王丽心;;“观音信仰与南和历史文化”研讨会在河北南和县举行[J];法音;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广瑞;;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冀州地区的人口流动[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2 彭安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苏北开发及其影响[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文娟;;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史研究回顾与展望[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梁伟;史玉明;谢智刚;王艳丽;;不同时期汉语散文的字同现网络之研究[A];第五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集[C];2009年
5 李传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谣言和谣言控制——魏晋南北朝社会史研究的一个新视野[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朱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等级婚姻极其社会影响[A];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年会暨江南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晋文;;简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重农政策的继承与发展[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俊飞;;婚姻所见魏晋南北朝时期之胡化现象[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周开龙;;观音传说:世界和谐文化的瑰宝[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10 李翎;;“引路菩萨”与“莲花手”——汉藏持莲花观音像比较[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 金芷君 丁洁韵;香熏的鼎盛时代[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2 记者 吴继峰;“周口书画台湾行”活动今日在台湾开幕[N];周口日报;2009年
3 安作璋;山东地方史研究的新硕果[N];联合日报;2009年
4 刘广瑞;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冀州地区的人口流动(一)[N];衡水日报;2011年
5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汤一介 自由是一种创造力[N];文汇报;2009年
6 刘玉峰;唐代的施政经验(下)[N];学习时报;2011年
7 范子烨;高车、高车人与高车人的歌[N];中华读书报;2010年
8 齐迎红 云冈石窟研究院;探索南北朝女子发式[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9 刘广瑞 邯郸学院赵文化研究中心;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冀州地区的人口流动(二)[N];衡水日报;2011年
10 记者 郑剑锋;在台湾感受“舟山元素”[N];舟山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当增扎西;藏族观音信仰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李利安;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演变及其向中国的传播[D];西北大学;2003年
3 陈柏青;魏晋南北朝养生学术思想研究及其养生术应用辑要[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林锦江;罗布嘛呢括罗:藏族观音信仰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张焕君;魏晋南北朝丧服制度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6 马晓乐;魏晋南北朝庄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张悦;从《三国志》、《洛阳伽蓝记》、《水经注》看魏晋南北朝汉语双音合成词的发展及演变[D];山东大学;2006年
8 汪军;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批评[D];东南大学;2005年
9 金霞;两汉魏晋南北朝祥瑞灾异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小花;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对科学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微;论魏晋南北朝时期观音信仰的特征及其影响[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2 郑文;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中地区氐羌民族的宗教信仰[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曲凤东;儒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4 亓文香;从《世说新语》《搜神记》等看魏晋南北朝物量表示法[D];山东大学;2005年
5 周淑萍;论魏晋南北朝咏物诗[D];山东大学;2006年
6 吴捚萍;魏晋南北朝时期生态美学智慧初探[D];河南大学;2008年
7 张立军;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艺范畴—“自然”[D];辽宁大学;2009年
8 沈晓梅;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宋洁;魏晋南北朝法律的儒家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谋超;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审美风格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289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128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