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僧尼教育研究
本文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僧尼教育研究
【摘要】:佛教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得到快速发展,除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外,与佛教僧尼群体自身的佛学知识,修行实践等有着十分密切而重要的关系。因此,只有清楚魏晋南北朝僧尼教育的具体状况才能正确认识佛教在这一阶段的发展进程。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搜集史书、僧尼传记、佛教典籍及碑刻资料等,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僧尼作为例证分析的对象,试图将魏晋南北朝僧尼教育的情况更加真实具体地展现出来。僧尼教育的主体包括施教主体“师”和受教主体“弟子”。作为施教主体的法师,他们明义理、善言辞、有威仪,同时具有高尚的品德。作为法师讲学的助手都讲,他们或向法师发难,或为法师提供相关经典内容的补充,或担当唱导的角色,具有相当的佛学修养。作为受教主体的弟子,他们游方求法、备访众师,通解三藏、各随所习,谨行礼仪、严守戒律,学业修成、登坛开讲。这一时期僧尼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内学”和“外道”教育两个方面。“内学”教育主要依附于所传译的佛教典籍,形成了不同的学说,如般若学、涅磐学、三论学等等;“外道”教育则是世俗教育中的一些经典典籍,如《老子》、《庄子》、《孝经》等。僧尼教育主要通过寺院讲学的方式来接受系统的学习,包括开题、讲经、问难、作疏等过程。同时这一时期僧尼教育呈现明显的特点。即教育内容上,内外兼学,以内学为主;教育方式上,以寺院讲学为主;教育资源上,各区域不平衡;教育风格上,南偏义理,北重禅律。最后得出结论:僧尼群体是接受、学习和传承佛教文化的纽带,他们的教育知识素养、教育水平都与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35;B9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樦;;《高僧传》研究回顾与展望[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刘湘兰;;汤注《高僧传》校点献疑[J];兰州学刊;2010年08期
3 栗学英;《高僧传》词语札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王东;;《高僧传》校点札记[J];江海学刊;2006年04期
5 王东;;《高僧传》校点商榷[J];江海学刊;2006年05期
6 富世平;;《高僧传》文学性初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4期
7 刘樦;;汤注《高僧传》校点商榷总汇[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05期
8 耿朝晖;;《高僧传》梦的梳理与文学解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9 耿朝晖;;《高僧传》关于死亡哲学及美学描述[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许卫东;;《高僧传》中僧人佛徒称谓探讨[J];中州学刊;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良;;《高僧传》字词札记[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耿朝晖;释慧皎《高僧传》文学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纪峗;慧皎《高僧传》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罗文;魏晋南北朝僧尼教育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2 王战睿;《高僧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许展飞;《高僧传》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方梅;《高僧传》艺术论[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5 赵晶;《高僧传》神异描写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6 尹晶;从《高僧传》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徒人格的塑造[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7 鲍金华;《高僧传》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叶纯钰;赵城金藏《高僧传》俗字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9 李俊霞;《高僧传》介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529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152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