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天主教艺术本土化
发布时间:2017-11-09 14:15
本文关键词:二十世纪初天主教艺术本土化
【摘要】:宗教本土化是各个宗教在传播过程中必经的改革,天主教的艺术本土化也是如此。它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传教,它也对中国艺术乃至西方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为文化调试到文化深入的本土化阶段,天主教艺术本土化鲜明地反映出天主教在华的发展势态及基督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问的张力。 天主教在20世纪初的中国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宗教本土化是从教会内部到外的改革,刚恒毅主教来华意味着本土化的正式开展。在宗教艺术方面,刚恒毅有极大的热情,对艺术本土化有着自己系统的独到理解。在他的指引下,天主教辅仁大学创立,致力于本土化创造的艺术系也应运而生。刚恒毅洗礼了陈缘督——日后成为辅仁大学艺术系教师,陈缘督带领他的学生陆鸿年和王肃达等,创作了许多本土化的天主教圣像图。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吸引了大量关注,褒贬不一。除此之外,方希圣这位比利时艺术家,则积极学习中国画,并在辅大做教师期间创作了许多传世画作,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他传教的热情使得他的作品表现出更深远的意义。 天主教艺术本土化不仅表现在艺术图像上,在建筑上,北平辅仁大学的建筑是这一时期的具体代表。其建筑师格里森充分学习了中国庙宇构造,并通过中西建筑不同的比较,将辅大建成了一座修道院建构的中式宫殿。 综上,天主教本土化是一漫长的运动,它是不同文化的交融、理解与沟通,宗教图像艺术本土化不应只是符号的改变,它是随着时代而不断探索自身的过程,不断深入文化和普世层面,丰富其自身。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79;J1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叶兴艺;刚恒毅:推进中西文化的对话与沟通[J];21世纪;2003年02期
2 褚潇白;;明清基督宗教画像流布状况综述[J];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02期
,本文编号:11622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162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