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非制度宗教与社会记忆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5 16:32
本文关键词:关于农村非制度宗教与社会记忆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场域 非制度宗教 社会记忆 集体记忆 个体记忆 宗教认同
【摘要】: 作为一种特殊宗教形式,我国农村的非制度宗教近些年又得到广泛发展,由于其自身性质和中国农村特有的社会文化与社会气质,其发展空间十分狭小,地下性特征明显。农村非制度宗教已经成为农村宗教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河南X村为例,结合X村的社会场域变革过程,从微观角度对社会场域、社会记忆和非制度宗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试图真实反映农村非制度宗教信徒的宗教活动和心理状态,希望能为宗教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事实依据。 研究发现,X村社会场域的变化是非制度宗教及其宗教认同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这种社会背景在不同的社会成员形成了不同的社会记忆,社会记忆,包括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对非制度宗教又起到了建构和维持的作用。其中,集体记忆的建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X村宗教需求的刺激,二是促使非制度宗教进行本土化转变。个体记忆对非制度宗教的影响同样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对宗教认同的建构和对宗教认同的维持。由于个体记忆的不同,每位非制度宗教信徒的宗教认同过程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而信教之后的宗教体验是他们的宗教认同能够得到维持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9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燕鹏;张素格;;石家庄市“城中村”村落文化调查研究之一——裕华区槐底村民间信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2 刘朝晖;乡土社会的民间信仰与族群互动:来自田野的调查与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何海翔;吴金锋;;论古越民族与台湾原住民族的宗教认同[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01期
4 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年05期
5 卫才华;;北方移民民俗生活的社会记忆——以晋南移入民村调查为例[J];民俗研究;2008年04期
6 李向平;;臣民宗教与公民宗教[J];南风窗;2008年01期
7 陈潭;陆云球;;非正式嵌入、蓄水式成长与村庄宗教传输镜像——以皖南H县非正式宗教团体的生存状况为研究个案[J];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8 鄂崇荣;;多元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变迁——从土族神话传说看民和土族认同的历史变迁[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杨晓明;;知青后代记忆中的“上山下乡”——代际互动过程中的传递与建构[J];青年研究;2008年11期
10 金泽;民间信仰的聚散现象初探[J];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02期
,本文编号:11904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190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