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精神与“无弦”之境——明代前期道教雅俗观
本文关键词:“风雅”精神与“无弦”之境——明代前期道教雅俗观
更多相关文章: 道教雅俗观 文质合一 文道并重 琴中求雅 无弦之琴
【摘要】:明代前期道教雅俗观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正一派援儒入道,倡导"风雅"精神,要求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体现出一种雅正、平和的文艺审美观念;全真教则继承传统道家、道教清心寡欲、自然无为的精神,吸收佛教中观论,以"琴"为触引,追求一种非雅非俗、即雅即俗的"无弦"之境。"风雅"精神与"无弦"之境不只是明代道教文艺观念的主要内容,它们还是整个明代文艺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审美意识通史”(11AZD052)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B959
【正文快照】: 谭玉龙谭玉龙,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13级博士研究生。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无弦之琴明代道教上承元代,主要分为正一与全真两派,其他教派虽然存在,但影响、规模较小。故而明代前期道教雅俗观大体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潘显一;“道—美”:道教美学的核心范畴[J];宗教学研究;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树勤;杨学坤;;以公心辨:辩论理念的回归与超越[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吴树勤;;礼学视野中的天人统一论——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实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3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4 张艳;田益琳;;五四时期“个性主义”思想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5 吕伟华;;浅论纵横家的政治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6 陆建华;荀子礼法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7 朱世英;“中庸”的社会影响与文学效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8 王显成;李鸿章督直期间的抗灾救灾实践及其教训[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9 陆建华;;墨子之礼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丁成际;;“各得其宜”与“群居和一”——荀子“群己之辨”的价值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浩;;孝子丁兰“刻木事亲”形象的演化[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周建树;;辛亥革命前后湖南人的日本观[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陈胜;;全球化视角下省察中国近代佛教人世思想及其现代启示[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仇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的繁荣——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文化差异和冲突[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5 萧霁虹;;倾听自然:云南道教成因的另类解读[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6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龚颖;;《学,
本文编号:11972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197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