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经与归心
本文关键词:宗经与归心
【摘要】: 在《灭惑论》中,刘勰以佛统儒,反映了他对佛教心性体认的极大归属感,同时他又极力证明佛教与周孔名教契合无间,表明了他对名教的坚持和对制度世界的肯定。刘勰的《文心雕龙》亦随宗经和归心两大主线展开,一方面他以论文字表达的有效性表现对制度世界的安顿,另一方面他又用“心”勾通(人)“文”与“道”,以“心”具有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功能,力图将“文”变成超越现实的精神产品,与宗经保持一定的张力。“六义”的提出不仅平衡了两者的关系,还以其开放的性格融合玄道思想。两篇作品虽因所负历史任务不同而在具体融合儒佛的方式上有所差别,但总体上,对儒家名教的肯定、融合儒佛的趣旨和开放通变的治学精神始终贯穿于刘勰的思想中。并且,通过“六义”,我们还看到了六经在儒家诠释系统的中心地位有所后退的现象,以及作者回归传统儒学中和性格,和扩大儒家经典诠释空间的愿望。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948;I20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凌志;;毛凌志:豫酒的优势和挑战[J];酒世界;2011年06期
2 魏雪冰;;论《文心雕龙·通变》中之“九代”[J];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余红艳;;简论风骨与文质、文气的关系[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5期
4 蒋晓光;;清代王琦诗学思想述略[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郑伟;;《诗》学传统进入当下的路径——刘勰“通变”论的文化史意义[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6 陈昊;;钟嵘《诗品》:中国诗学观念“自觉”的里程碑——以《毛诗序》与《诗品序》比较为中心的探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羿莎;;试论白居易的诗歌理论[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年07期
8 李敏;;司空图诗论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25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Satoshi OSAWA;;The Change of the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on the Stone Wall on Different Management Level in Traditional Rice Terrace,Northeast Kyushu,Japan[A];The Universality and Regionality of Landscape Culture in East Asian Region[C];2006年
2 ;State of art Reconstruction For Oncologic Head and Neck Defects[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教育集[C];2006年
3 陈绍炎;陈德宇;;从风、诗研究看毛享和朱熹的比兴观[A];2005年乌蒙论坛论文集(二)[C];2005年
4 郭令原;;论钟嵘《诗品》对兴、比、赋的阐释[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5 王先科;;试析《默市》中对“私”的超越[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胡六义;;对武汉种子种苗产业发展的思考[A];武汉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中药研究开发的挑战(英文)[A];中国药理学会临床药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第十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单春雷;;经颅刺激技术在脑外伤康复中的应用价值[A];首届全国脑外伤治疗与康复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中)[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李迅雷 主持 于勇;股市“六义”[N];上海证券报;2010年
2 湘潭大学 赵成林;“赋者古诗之流”说略[N];光明日报;2007年
3 方铭;赋的内涵与外延[N];光明日报;2004年
4 方玉瑞;回文妙句 八字成诗[N];中国商报;2007年
5 张怡中;围绕“人”的问题做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文章[N];中国企业报;2003年
6 作者 王如生;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N];人民法院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吴纯忠;廉洁顺民心 真诚为群众[N];中国石油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杨建莹;着眼未来抓培训 强化教育结硕果[N];金融时报;2003年
9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祁志祥;《文心雕龙》的“文”只有一个共同点[N];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谢建忠;《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对唐诗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徐小洁;朱谏《李诗选注辩疑》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朝霞;宗经与归心[D];苏州大学;2006年
2 朱林霞;两汉至宋代“赋”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李卫东;刘勰“宗经六义”与初中写作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增国;《从太和论议看唐代儒、释、道思想的整合》[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5 田玉敏;赋体探源的探源[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6 王蒙;浅析唯识学种子说[D];吉林大学;2007年
7 张俊卿;《诗纬》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洋;《文心雕龙》意象说微探[D];郑州大学;2003年
9 刘佳;刘勰“六义”说指导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苗苗;杨载《诗法家数》之体法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07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20702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