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道教“步虚”仪的起源与古灵宝经分类论考——以《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为中心的考察
本文关键词:中古道教“步虚”仪的起源与古灵宝经分类论考——以《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中古道教"步虚"仪的起源与东晋末年"古灵宝经"《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直接相关。而该经也是一部近数十年来备受国际道教学界关注的经典。论文详细地考察了灵宝"步虚"仪形成的背景及其宗教神学意义,讨论了这部经典的文本结构及其与其他"古灵宝经"的关系。灵宝"步虚"仪的最初形成贯穿了《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的核心信仰,并且与"元始旧经"所确立的"灵宝斋法"具有不能分割的关系,该经最尊崇的经典是《灵宝赤书五篇真文》,最尊崇的主神是元始天尊。《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作为一部"元始旧经",其文本结构也不存在后人根据较后出世的"仙公新经"重新续写的可能。敦煌本陆修静《灵宝经目》有关"元始旧经"和"新经"的分类,保持的就是古灵宝经问世之初的面貌。陆修静对此并未作任何改动。所有"古灵宝经"均为江南"葛氏道派"在不同时期所创作。学术界除了关注古灵宝经之间某些个体差异之外,应该更加重视"古灵宝经"经典系列在根本教义思想上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历史系;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点项目“古灵宝经与中古道教经教体系研究”(13JHQ006)
【分类号】:B958
【正文快照】: 东晋末年的“古灵宝经”《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章》,是一部近数十年来备受国际道教学界关注的经典①。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因为该经所阐述的灵宝“步虚”仪式,对中古以来道教斋醮仪式的演变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然在各种道教科仪中被普遍使用②;二是“步虚词”作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承文;;敦煌本《灵宝经目》与古灵宝经的分类及其内在关系考释——以《灵宝五篇真文》与《道德经》的关系为中心[J];敦煌学辑刊;2012年03期
2 王承文;;敦煌本《灵宝经目》与古灵宝经的分类及其内在关系考释之二——以古灵宝经“三洞经书”观念的传承为中心[J];敦煌学辑刊;2013年02期
3 王卡;敦煌本洞玄灵宝九天生神章经疏考释[J];敦煌学辑刊;2002年02期
4 小林正美;白文;;金{撜ㄓ氲澜淘煜竦男纬捎胝箍运拇ㄊ∶嘌簟苍馈⒋笞隳ρ碌澜淘煜裎行腫J];艺术探索;2007年03期
5 王承文;;陆修静道教信仰从天师道向灵宝经转变论考(上)——以陆修静所撰《道门科略》为起点的考察[J];宗教学研究;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鸿;;《度人经》与宋元道教[J];中国道教;2010年05期
2 尤佳;周斌;;杜光庭与蜀地道教——兼论其咏道诗的思想内涵[J];中国道教;2011年02期
3 王承文;古灵宝经与道教早期礼灯科仪和斋坛法式──以敦煌本《洞玄灵宝三元威仪自然真经》为中心[J];敦煌研究;2001年03期
4 窦怀永;;敦煌道教文献避讳研究[J];敦煌研究;2009年03期
5 张慕华;;论归义军时期敦煌道教斋文的演变[J];敦煌研究;2011年02期
6 朱大星;;敦煌诸子文献分类刍议[J];敦煌研究;2011年02期
7 许宜兰;;浅析存思图像中所反映的道教生死观[J];大众文艺;2010年05期
8 阎奕铮;;佛教拜斗仪式“药师斗”初探[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王中旭;;敦煌佛爷庙湾墓伯牙弹琴画像之渊源与含义[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01期
10 李小荣;;韩愈《师说》与道典关系略说[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锺Wv|;;魏晋南北朝隋唐的道教末世太平理想[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九、十合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蔺熙民;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胡锐;道教宫观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叶贵良;敦煌道经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杨玉辉;道教人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5 易晴;河南登封黑山沟北宋砖雕壁画墓图像构成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6 程群;道教生死观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张明学;道教与明清文人画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周冶;上阳子陈致虚生平及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岑孝清;李道纯中和哲学思想及其丹道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黄]威;敦煌本《太玄真一本际经》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丽星;早期道教的行香文化[D];南昌大学;2010年
2 赵树龙;《道士吉凶仪》校释及初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永龙;张万福道教戒律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王学宏;道教西王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杨静;敦煌本《太上业报因缘经》文字与词汇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6 刘吉宁;敦煌本《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文字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7 杨宇宁;道符的由来[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雷丽萍;寇谦之的道教改革及其历史地位[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王彤江;隋唐五代诸家气法考略[D];山东大学;2005年
10 赵娜;唐玄宗时期的佛教法术现象探析[D];西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承文;;敦煌本《灵宝经目》与古灵宝经的分类及其内在关系考释——以《灵宝五篇真文》与《道德经》的关系为中心[J];敦煌学辑刊;2012年03期
2 胡良学,陈静;大足石篆山、妙高山摩岩造像的调查研究[J];四川文物;1998年01期
3 刘屹;;“元始旧经”与“仙公新经”的先后问题——以“篇章所见”的古灵宝经为中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刘屹;;王凝之之死与晋宋天师道的渊源[J];中国史研究;2011年02期
5 王承文;;论中古时期道教“三清”神灵体系的形成——以敦煌本《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为中心的考察[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承文;早期灵宝经与汉魏天师道──以敦煌本《灵宝经目》注录的灵宝经为中心[J];敦煌研究;1999年03期
2 刘屹;评《六朝道教史研究》[J];中国史研究;2002年04期
3 神XZ淑子;钦伟刚;;六朝灵宝经中的葛仙公(上)[J];宗教学研究;2007年03期
4 神XZ淑子;钦伟刚;;六朝灵宝经中的葛仙公(下)[J];宗教学研究;2007年04期
5 刘屹;《道家文化研究》第13辑《敦煌道教文献专号》评介[J];敦煌研究;1999年03期
6 郭树森;阁皂宗灵宝道述论[J];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09期
7 王承文;道教“三洞”学说的思想渊源[J];中国哲学史;2002年04期
8 王承文;东晋南朝之际道教对民间巫道的批判──以天师道和古灵宝经为中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大渊忍尔;余仲珏;;《道藏》的编纂[J];中国道教;1983年02期
10 卿希泰;;经籍[J];宗教学研究;198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文龙;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兴中;早期道符功能考[D];南昌大学;2010年
2 唐丽星;早期道教的行香文化[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074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20749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