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伊斯兰教仪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扬州伊斯兰教仪式研究
【摘要】:先贤普哈丁纪念仪式是扬州伊斯兰节日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扬州穆斯林心中的地位不亚于伊斯兰教传统的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普哈丁是西域人,相传为“穆罕默德圣人十六世裔孙”,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来到扬州传教,前后共十年。他于宋德yP元年(1275年)在扬州南门大街创建了仙鹤寺,仙鹤寺与广州的怀圣寺、泉州的麒麟寺和杭州的凤凰寺共同列为东南沿海四大名寺。普哈丁归真后,扬州人民遵照他生前的遗嘱将他葬于今扬州解放桥东的高岗上,后人将这里命名为普哈丁墓园。在每年农历7月23日(伊斯兰教历8月6日)这天,扬州穆斯林都会在普哈丁墓园举行正式的仪式活动来纪念这位先贤。纪念仪式不仅是为了缅怀先贤的精神品格,同时也是为了让扬州穆斯林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整个仪式活动表现出伊斯兰文化在扬州本土化的宗教现象。全文共有四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按照历史顺序梳理伊斯兰教在扬州的传播与发展,介绍仙鹤寺与普哈丁以及扬州穆斯林概况,涉及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第三章是论文的重点,详细研究了普哈丁纪念仪式的整个过程,包括仪式前一天的主麻活动、仪式当天的宰牲、诵经、游坟、口道羊肉汤和油香等主要环节,真实展现了纪念先贤仪式的原貌;第四章分析仪式空间的象征符号及仪式共同体的建构与维系,旨在探究扬州穆斯林如何借助仪式来强化族群认同,并分析仪式背后存在的社会困境及维系认同的方式方法。伊斯兰教传入扬州后不断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逐渐形成带有扬州特点的伊斯兰文化。扬州伊斯兰教的发展面临许多困境,例如人口相对较少、宗教氛围不够浓厚以及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等,影响着当地穆斯林群体的自我认同,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维系族群认同关系,提升伊斯兰教在扬州多元文化中的地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方法,辅之以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9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玉海;;人文古扬州 繁荣新都市[J];民主;2009年11期
2 周韵;;画坛遗珠 扬州十小[J];上海艺术家;2014年03期
3 袁野;试论扬州民歌的三个特点[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吉萱;淮左名都扬州史略[J];江苏统计;1994年01期
5 冯保善;;扬州:大运河上的天下第一都市[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韩茂莉;唐宋之际扬州经济兴衰的地理背景[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年01期
7 林天洪;陈勇;;回望扬州[J];度假旅游;2006年08期
8 王乃祥,薛长顺;扬州繁华以盐盛──兼议扬州盐业发展的历史作用[J];商业研究;1994年09期
9 林天洪;;回望扬州[J];文化月刊;2007年01期
10 吕贤平;;论扬州在吴p松械闹匾匚籟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邹平;了解扬州 投资扬州[N];扬州日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孟瑶;专家学者为“扬州美女”正名[N];扬州日报;2005年
3 戴维;2500年 扬州一梦[N];财经时报;2006年
4 朱相远;二分明月话扬州[N];中国旅游报;2006年
5 特约记者 潘宝明 本报记者 丁鹤林;他,,让扬州珠宝文化翻开辉煌世界的篇章[N];扬州日报;2006年
6 记者 义富;致公党扬州市新一届委员会选举产生[N];扬州日报;2006年
7 特派记者 王晖军 吴涛;我市昨在京举行“扬州日”活动[N];扬州日报;2007年
8 肖固;省“银团”欲为扬州发展添薪[N];扬州日报;2007年
9 施伟邋陈征宇 拾景炎 胡敏;“绿色浪潮”,扬州工业的“凤凰涅 ”[N];南通日报;2007年
10 胡敏;“为扬州的发展振奋欣喜”[N];扬州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枫;扬州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刘娟;中国传统图案在扬州漆艺家具中的应用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3 蒋浩波;扬州民歌专题网站支持下的教学实践探索[D];扬州大学;2015年
4 李全权;扬州年鉴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应用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5 陈独醒;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6 刘宇;扬州城区交通拥堵治理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7 殷璐;扬州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政策支持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8 周宇;以“稳增长”为目标的扬州外贸政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9 戴玮;扬州伊斯兰教仪式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6年
10 闾新华;明清时期扬州下层小民经济生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19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219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