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默即言说:由禅宗“默”的言谈技艺看其非秩序化的日常语言逻辑

发布时间:2017-11-25 17:08

  本文关键词:默即言说:由禅宗“默”的言谈技艺看其非秩序化的日常语言逻辑


  更多相关文章: 禅宗 不立文字 象征性 语用力量


【摘要】:交际行为包括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两类,它们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人类交际的完整体系。非语言符号独立于语言行为而存在,在交际活动中常用以辅助言语交际,起到了传达了语言之外其他信息的作用。有些信息,例如情感信息、体验信息、直觉信息等的传达就只能依靠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因而,就某种情况来说,非语言表达比言语表达更为重要。 作为非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构成,“静默”现象历来是各研究领域的盲点,在早先的研究中,它作为心理学和社会学的重要话题被专门探讨过。在语言学界,“静默”研究起步较晚,且长期处于被忽略的地位。目前,国内外关于“静默语”的研究体现在两个层面:广义和狭义的层面。广义上来说,“静默语”实质上是一种非语言交际;从狭义角度来说,“静默语”则研究的是话语间无声、暂停的状态。禅宗“默”的研究便是属于广义语言学的范畴。 这一研究领域也是禅语研究的冷门,语言学家常将禅语中的“默”理解为会话中的空缺,实则这种“默”的背后隐含有深层的话语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言语交际所无法传达的,或是被语言的表面所掩盖的。对这种信息的忽略,必然也会带来交际上的沟通障碍。基于禅宗“默”这一特殊的非言语行为,在国内尚未得到充分关注的现实,本篇论文尝试着对该方面进行初步探究。 本文将从表现形式、形成因素、实质特征、表达作用等方面来探讨禅语交流中的“默”。论文首先对“默”的归属、类别进行了梳理,明确它属于广义语言学范畴内的非语言交际,并将它分为静默语、表情语和动作语三类。其后,论文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了“默”的形成条件,认为这种“默”的形成内因与禅宗“不立文字”、“反智主义”、“以心传心”的宗旨相关,并且受到了禅宗“游戏三昧”、“机用方便”的等外在原则的影响,论文试举例给予了分析。最后,论文探讨了“默”的实质,指出其实质上是一种“象征性”的“非秩序化日常语言逻辑”的表达,并得出其内在的“正言反说”的逻辑,以及其侧重启发的“行为”功用。 在方法论上,论文主要采用了历史批判的方法,重新审视了禅语中的“默”的现象,这种方法不同于传统研究中的历史文献比较的方法,而是受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某些影响,倾向从叙事、话语、修辞等主题来研究禅语,着手去消解深嵌禅语中的简单性。本文就采用了巴特的“意指系统理论”来分析“默”象征性表达背后的涵指深意,从而打破将“默”视为空缺的简单化理解,探讨了“默”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性。本文也突破了禅语研究的语法、语义维度,着手从语用的角度来分析禅语交际中“默”的现象。论文采用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和奥斯汀的“言语行为论”来对“默”的语用功能进行了探析,得出“默”在表达上已不仅是“表述式”的符号,它更侧重于启发、接引,实质上是一种具有实际效用的“行为式”符号,在交际活动中发挥着强大的言说力量。 巴索就曾说过:对沉默的研究会让语言显得更加清晰。本文的研究目的即在于此。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48

【共引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吴丹;语言学术语汉译规范化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3 王明亮;人称指示映射现象的认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许丹;英语广告语中语用预设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赵才华;会话含义及其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267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2267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7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