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善境和美境

发布时间:2017-12-01 15:33

  本文关键词:善境和美境


  更多相关文章: 人间佛教 禅心 反观内省 明心见性 佛理散文 公案


【摘要】: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活力,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禅宗便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派。它将禅直接诉诸人生、落实到人生、人性基础上的思想,影响了古代至现代文化的发展,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佛教对我国哲学、文学、美学等领域以及现代知识分子文化心理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表现为佛学的儒学化,这种儒学化又着重表现为心性化和人性化,把现实的人生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形成,就是佛教摄取儒道思想的结果。中国文学风格的形成与历史发展也与佛教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并由此产生出了新的文体、新的意境和新的审美心理。佛学细密的思辨方法和对认识活动的精神研究为传统美学开拓了新的领域。佛教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及人格构成产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强调反观自省的个体修持,通过佛学来满足自我精神发展要求,是现代作家习佛的主要心理动因。由此也出现了不少与佛教文化关系密切的作家,他们不仅在人格上而且在创作精神与艺术格调、以及在深层心理上和认知思维模式上都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 台湾地区的信佛传统由来已久,对传统文化的承继也比大陆更为直接与明显,尤其是在以禅学为宗的“人间佛教”的浸润下,在当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佛理散文创作的作家,他们大都深受“人间佛教”精神的熏陶和现代 /b回己八;石币+兰。下;个十 人倡曰巴.人 一人二L 卞 一二C人 Q一9\H刁厂(\川厂1< 佛理散文的启迪,其作品明显地流露出融传统文化、佛学精髓于现实人生的创 作倾向。中国佛教掸宗的明心见性思想,以及“人间佛教”注重现实人生追求 人格完善的入世精神,对这些作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利用散文这一较自由 的创作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人生的理解与佛家义理的体悟,并以此为创作主 题。融沸经禅典与自我生活感悟于一体成为其佛理散文创作的重要特征。他们 或寓佛理于抒情叙事之中,或通过自身体验和生活感悟来阐释佛理观照人生, 在娓娓道来之中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引导人们积极向上,超越自我,追求 进步。他们的创作为台湾当代文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本文对这一作家群 的创作特点及散文意蕴进行了论述,并重点分析了林清玄、方记两位具有代表 性作家的作品内容及艺术风格,为阅读当代台湾散文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I206;B9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杜道明;儒、道、禅美学思想异同论[J];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03期



本文编号:12416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2416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6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