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道教科仪重构希望之艺术与力量
本文关键词:民间道教科仪重构希望之艺术与力量
【摘要】:仪式是与人类历史相始终的古老的人类实践活动,充满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也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民间科仪是民间信仰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依靠信仰实现心灵诉求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它是传统文化和观念的衍生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民众的生活也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本文通过对桂东南玉林地区的闾山教道公团体所做的大幡醮仪竹山仪式进行解读,揭示其存在的诸多根源和价值。通过挖掘竹山仪式背后的信仰主导力、文化助推力和社会心理因素等,回答人们为什么会信;通过解读竹山仪式的象征与内涵,回答仪式如何去做;通过对参与竹山仪式的民众进行观察和访谈,回答仪式的社会功能和当代价值。本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研究现状和不足之处等。第二部分概括介绍了大幡醮仪竹山仪式的归属教派桂东南闾山教的发展源流及入桂、巫道佛相融的特点与科仪情况等。第三部分对大幡醮仪的名称含义、性质、目的与特征等概况及其历史源流和发展演变,大幡醮仪举办的背景条件、运行机制、程序及仪式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第四部分分析竹山仪式存在的道教信仰、土地崇拜、鬼神信仰等信仰根源;命运观念、阴阳五行与八字命理、趋吉避凶的求福文化等文化根源、巫术根源和心理根源。第五部分对竹山仪式进行全面介绍,包括法坛、五方神坛、竹山桥、福寿桥、水碗桥这些场景布置与法器道具、程序与内容、科仪本与疏文这三个方面。第六部分对竹山仪式进行详细解读,包括仪式中诸多象征符号解读、仪式内容解读、仪式艺术性的解读这三个方面。第七部分阐述竹山仪式消解危机的具体功能、重构希望的力量与其具有的广泛社会意义。第八部分为结语,总结了竹山仪式存在的诸多根源,仪式中所蕴含的丰富象征内涵,仪式使希望实现重构的艺术与力量,仪式所具有的重要的社会意义等,期望作为传统文化活化石和丰富展板的民间科仪能得到人们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并受到广泛关注和全面的保护,实现良好的发展和长久的传承。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9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仲宇;玉皇科仪及其文化内涵[J];中国道教;2001年01期
2 吴炳捳;漫谈施食炼度科仪[J];中国道教;2001年03期
3 刘仲宇;简论道教法术科仪的表演特征[J];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02期
4 吴炳捳;澳门的道教科仪[J];中国道教;2004年05期
5 任怀歆;;濠江道韵喜谱新华章——贺《澳门道教科仪音乐》出版[J];中国道教;2010年01期
6 音;“道教科仪音乐研讨会”在香港召开[J];音乐研究;1990年02期
7 于立柱;李涛;安娜;;浅析巨鹿道教打醮法事科仪音乐的文化交融——巨鹿县西佛寨村打醮法事活动考察[J];邢台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傅利民;;道教科仪音乐的宗教功能[J];中国音乐;2007年01期
9 吴景星;;论香港至和坛《春祈法会》之“利幽台科仪”[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1期
10 彭闪闪;;河北广宗道教科仪研究——以相家庄马增顺之母丧事为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振国;;当代道教科仪与教义的互相印证[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林志锋 郭歆;“转”出新的生存空间[N];光明日报;2001年
2 记者 李宝进;中科科仪率先整体转制[N];工人日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郑千里;“一步到位”与“雄关漫道”[N];科技日报;2001年
4 陈华;从科仪唱本看畲族的巫术文化[N];中国民族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何祖谋;欧达科仪:创新赢得影响力[N];福建日报;2007年
6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陈文龙;被遗忘的礼仪:宋代道教斋醮科仪的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屈晓燕 王敏;中科院砸破铁饭碗[N];中国企业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薛冬;破解转制难题[N];光明日报;2003年
9 记者 郑千里;吹一口气即可查胃病[N];科技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傅利民;斋醮科仪 天师神韵[D];中央音乐学院;2002年
2 陈瑜;晋北地区民间道教科仪音乐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梦瑶;民间道教科仪重构希望之艺术与力量[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谢丽萍;连城道教科仪音乐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闫灿;昆明万寿宫道教节庆的科仪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4 杨九林;铁罐施食科仪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林立策;神圣的表演[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6 赵学武;泰宁道教科仪音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7 匡传英;崂山道教科仪音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攀攀;重庆市巴南区部分民间科仪用书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443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244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