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道教研究综述
本文关键词:加拿大道教研究综述
【摘要】:加拿大道教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为迅猛,有关道教的论文、著作等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加拿大道教研究学者主要来源于高校,对道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道教典籍、道教科仪、道教教义以及道教传播等四个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加拿大道教研究领域由最初的道教典籍、道教文化研究逐步扩展到道教科仪、道教传播研究等方面;研究方法从最初的历史研究法、文献分析法扩展到田野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研究人员的学科构成也由过去的历史学、宗教学扩展到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民族研究所;加拿大艾尔伯特大学(University
【分类号】:B959
【正文快照】: 加拿大道教研究综述田辟0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孕育成熟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相对于法国、英国、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加拿大道教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70年代才有所发展。虽然开始较晚,但加拿大道教研究发展速度较为迅猛,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青青;;浅析中国道教对越南宗教信仰的影响[J];创新;2009年09期
2 朴正雄;;韩国道教的起源——韩国道教的自创论和外来传入论的比较研究[J];当代韩国;2011年02期
3 黄敏,林丽;道教与越南传统文化[J];东南亚纵横;2003年08期
4 孟庆梓;;近20多年来国内新加坡宗教信仰问题研究述略[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5 程乐松;;借镜与对话——汉语视野中的法国道教研究[J];国际汉学;2012年01期
6 袁方;;二十世纪日本与法国道教学特征探异[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04期
7 张爱民;;老庄思想对朝鲜半岛文化与文学的影响[J];齐鲁学刊;2011年04期
8 强昱;百年道教学研究的反思[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9 盖建民;;从《庄林续道藏》看清代闽台道教关系[J];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01期
10 厉同喜;;《箜篌引》之民间叙事的文化解读[J];语文学刊;2008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许蔚;断裂与建构:净明道的历史与文学[D];复旦大学;2011年
2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伍成泉;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戒律规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毛丽娅;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钟玉英;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彭维斌;中国东南民间信仰的土著性[D];厦门大学;2009年
7 徐平;丹道生命哲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九林;铁罐施食科仪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潘宣辰;道教在朝鲜、日本传播的原因及影响[D];延边大学;2008年
3 孙雅儒;纷繁而幽静[D];安徽大学;2012年
4 陈静静;当代新道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金雪婷;《三天内解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海;;论元代道教的发展对道教史籍的影响[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刘永海;;元代道教史籍发展的社会背景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宋道发;;道教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初探[J];中国宗教;2009年04期
4 ;《杭州道教史稿》[J];杭州通讯(下半月);2009年01期
5 贾发义;;山西道教历史发展特点析论[J];宗教学研究;2010年01期
6 巴雷特;曾维加;;唐朝道教研究——中国历史上黄金时期的宗教与帝国[J];宗教学研究;2010年02期
7 张方;;十年披荆 独辟蹊径——读樊光春研究员新著《西北道教史》[J];中国道教;2010年03期
8 李海林;;一部体现地理特色的地方道教史力作——《西北道教史》述评[J];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01期
9 张广保;;当代道教研究的新动向:区域道教研究——兼评孔令宏、韩松涛著《江西道教史》[J];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04期
10 詹石窗;;重新认识道教的起源与社会作用[J];中国道教;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志华;;新世纪道教研究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王宜峨;;从美国《道教与中国艺术展》谈谈对道教研究的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萧霁虹;;倾听自然:云南道教成因的另类解读[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4 黄至安;;道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的探讨[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陈耀庭;;道教教义创建和发展过程的四次变化——各家对东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和金元时期的道教教义变化论说的综述[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詹石窗;;道教哲学新论[A];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C];2003年
7 贾英哲;;道教在哈尔滨地区的传播[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8 刘永明;;敦煌道教的世俗化之路——道教向具注历日的渗透[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9 袁志鸿;;继承道统 面对现实 寻求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郑志平;;弘道扬教 任重道远——对21世纪道教发展的冷峻思考[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仲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是肯定道教吗[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记者 新兰 通讯员 孙f ;西北地区道教历史与现状研究结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李利安 西北大学;再现西北道教历史面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田垣;关于鲁迅名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争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院教授 牟钟鉴;发挥道教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积极作用[N];中国民族报;2012年
6 邓国均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道教研究的地域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周珊珊 浙江大学哲学系;道、学、术双向互动中的道教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北京大学哲学系 王宗昱;从文献学向史学的转变:塑造新的道教史形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王驰 上海道教学院副教务长;道教话剧再现优秀传统文化[N];联合时报;2014年
10 王君;山西道教名胜及其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英;道教南传及其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谋寅;道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蔡华;道教与彝族传统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周勇;道教与政治关系论[D];四川大学;2001年
5 吕有云;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胡昌升;道教治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7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刘敏;道教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唐怡;道教戒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钟玉英;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雪春;唐代道教管理制度探析[D];西南大学;2007年
2 石艳霞;道教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何峰;道教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慧敏;道教女性伦理观解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潘宣辰;道教在朝鲜、日本传播的原因及影响[D];延边大学;2008年
6 程杨;近代道教慈善事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金凤;清代广州道教初探[D];广州大学;2009年
8 徐敏;中国近代道教文化论略(1840-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周奇;边缘到中心:唐宋江西道教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10 魏荣;明太祖时期道教政策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476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247680.html